侯君集畢竟是大總管,手持兵權,況且有其他總管,如劉蘭總管,也支持侯君集,李在古縱使不服氣、不甘心,也只能服從命令。
李在古明白,若他執意出兵繼續追擊吐蕃敗軍,侯君集等人一定會說他違反軍令,甚至會趁機污蔑他意圖謀反。
換做以前,李在古一定敢違反軍令。
可是,如今的李在古不一樣了。
他身高要職,顧慮的事多了很多。
人,有時候就是如此的奇怪。
當你處于低位的時候,希望能夠往上爬,希望出入頭地,可是,當你處于高位之時,卻時時事事受到掣肘,很多事不能受自己控制,周圍更是很多巴望著你倒臺的小人。
身于高位,考慮的問題自然會多很多,顧忌的事也會多很多。
李在古只好派人將他的奏章傳回長安,交給李二。
他在奏章中稟明了趁機殲滅吐蕃的好處,只要大唐趁機滅掉吐蕃,大唐西南、西北地區將永世無憂矣。
與此同時,侯君集的奏章也傳到了李二手中。
侯君集奏章的內容除了說明唐軍打敗吐蕃大軍是由他總指揮之外,還就吐蕃要與大唐交好的事情上,替吐蕃說了一些好話。
另外,他的奏章中也提到是否要追擊敗退于黨項的吐蕃軍隊。
在提到是否要追擊敗退于黨項的吐蕃軍隊的事情上,侯君集表達了他的建議。
他的建議剛好與李在古相反。
他認為吐蕃既然撤出松州,并且主動派遣使者請罪求和,說明吐蕃已經充分認識到大唐的厲害,認識到吐蕃與大唐的實力懸殊,吐蕃日后不敢再與大唐為敵。大唐應該趁此機會與吐蕃交好,接受吐蕃請婚,結為異邦兄弟,彼此永世和平。
李二看了李在古和侯君集的奏章之后,相互對照,難以一時之間做出決定。
李二猶豫不決,召集群臣商議。
群臣的觀點也分成兩派,一派支持李在古的建議,另一派支持侯君集的建議。
到最后,李二還是決定不了。
就在李二考慮著到底要如何決定吐蕃事宜的時候,先后接到從北邊、西北和東北傳回來的情報。
情報中提到,北邊的薛延陀、西北的西突厥和東北的高句麗有異動,頻繁調動軍隊。
都在觀望著大唐與吐蕃局勢。
特別是薛延陀和西突厥,都等著大唐與吐蕃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
只要大唐與吐蕃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薛延陀和西突厥便有可能趁機出兵攻擊大唐。
接到這些情報之后,李二做了個決定——
唐軍暫時停止所有軍事行動,不要追擊敗退于黨項的吐蕃大軍,同時接受吐蕃請罪,并允許吐蕃派出使者來長安。
李在古接到朝廷的命令后,仰望天空,長嘆一聲。
此次趁機徹底摧毀吐蕃的時機失去,日后難以再找到如此好的機會對付吐蕃。
侯君集看到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心里大喜。
他知道,若大唐與吐蕃聯姻,彼此達成和平協議之后,自己就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