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杜爾拒絕部下建議,執意要留下來圍攻撥換城。
他告訴眾將士,若此時撤軍,訶黎布失畢必會趁機逃跑,日后想擒獲他便更難了。
阿史那杜爾相信,只要堅守住,李在古必定會揮軍前來支援,到時便能由被前后夾擊變成前后夾擊敵軍。
果不其然,沒多久,李在古率領他的不死軍團殺到。
對前來支援訶黎布失畢的龜茲軍進行前后夾擊。
很快,訶黎布失畢的援軍被殲滅。
李在古故意讓阿史那杜爾圍而不攻,目的就是要實行圍點打援的計策。
李在古預測到龜茲國中,自然會有其他忠于訶黎布失畢的部落軍隊不會見死不救,勢必盡力一搏,來援救訶黎布失畢。
李在古要趁此機會,將那些忠于訶黎布失畢的龜茲部落軍隊一舉殲滅。
此戰,打敗支援訶黎布失畢的龜茲部落軍隊,其他試圖前來支援訶黎布失畢的龜茲部落軍隊隨即放棄。
有些部落舉眾投降;有些部落偏居一隅,作壁上觀;有些部落率眾逃離龜茲。
李在古的戰略目的達到之后,開始正式攻打撥換城。
不用很久,李在古揮軍攻克撥換城。
訶黎布失畢來不及逃跑,最終被俘。
訶黎布失畢被唐軍俘虜后,龜茲諸城紛紛投降。
李在古此次率軍征討龜茲,先后攻破龜茲大城五座,在阿史那杜爾、契苾何力等將領的協助之下,共計攻取小城有七百余個,俘獲男女數萬人!
李在古命令阿史那社爾向龜茲人宣示大唐伐罪之意,同時委派韓威等人到各城進行安撫。之后,李在古立龜茲王弟葉護為新王。
唐軍攻滅龜茲后,西域諸國大為震動。
西域諸國攝于唐軍之威,紛紛示意與大唐交好。
西突厥、于闐、安國等西域諸國爭相向大唐送駝馬和軍糧。
李二知道龜茲的重要,便下令設立龜茲都護府。
至此,大唐已控制西達蔥嶺的廣大地區,開辟了通往西域的南路交通要道。
李在古班師回朝之后,所有有功的將領都得到朝廷封賞。
但李二在晉封李在古的時候,猶豫了起來。
李在古如今的官價已經很高,且其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也很大,若再加封,恐會功高蓋主。
可是,李在古蕩平龜茲、焉耆有大功勞,若不晉封,勢必引起諸多將領不滿。
立了戰功得不到封賞,日后其他將領便不愿意替大唐賣力,甚至會引起不滿。
李二不禁想到了侯君集,他就是一個因為得不到封賞而懷恨在心的很好例子。
李二思前想后,最終還是決定對李在古進行封賞。
于是,拜李在古為太尉,位列三公,官階為正一品!同時,加封李在古為秦國公,食邑四千戶!
太尉,是歷代皇朝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執掌天下軍政事務,天下武官之首,統帥天下兵馬大權,但因太尉權勢過重,歷代以來甚少有人會在生前被任命太尉,很多都是死后追封。
李在古此時雖獲得太尉之職,但卻沒有什么真實權力。
換句話說,到了大唐,太尉等三公職位已經成為虛銜,沒有以前朝代那樣擁有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