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丁簡心心念的,并非姑蘇的某個妞,而是“茫茫四郡塵囂外,渺渺五湖煙霧中”的那片“太滆震澤”。
太滆、震澤,皆為太湖古稱。而太湖在華夏五大淡水湖中,也是物產比較豐富的一個。太湖珍珠、太湖蟹等特產皆聞名天下,但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太湖三白:銀魚、白魚、白蝦。
太湖銀刀便是太湖白水魚,與瀕臨滅絕、早已全面禁捕的“長江第一鮮”刀魚相比,太湖白水魚同樣的鮮美無比,但同時其價格卻是更為的親民。以浩瀚飄渺的太湖水域而言,白水魚的種群亦極為可觀,每年都能提供大量的產出。
事實上,太湖白水魚與丁簡剛剛搞完的那個呼倫白魚,再加上興凱湖白魚號稱“三大白魚”,同歸于白魚屬,又各有特點。
呼倫白魚的個體相對較小,體長能夠達到四十公分的,即算大魚。可太湖白魚卻是二、三十斤的,亦不罕見。
當然,隨著近些年工業污染等原因,無論是太湖,還是巢湖,被當地人稱之為“翹嘴紅鲌”的白水魚,超過三十斤的大魚越發少見。
對于丁簡來說,這些都無所謂。有系統出品的魚餌,連素有“水中熊貓”之稱的達氏鰉和史氏鱘都得搞得惦,太湖銀刀再稀少,還能少得過野生鱘鰉?
提起太湖銀刀,還有個歷史故事。
相傳明朝末年,一蘇州漁民帶領一幫鄉鄰與南下的清兵在太湖激戰,不料手臂中箭,手中大刀掉入湖中。危急時刻他從湖中拾起一把銀刀,向清兵殺去,清兵被他的神勇給鎮住了,紛紛落荒而逃。等回過神來,漁民才發現湖中拾起的原來是一條銀光閃爍的白魚,“銀刀”由此得名。
這樣的民間傳說自是有其夸張和玄幻之處,學歷史的……傷不起,一提起傳說故事之類的,丁簡還特意翻找了下相關古籍,抗清志士什么的沒查到,倒是發現梁山好漢中的張順諢號浪里白條,此白條即太湖白水魚。
好吧,說起梁山,丁簡最先想到的,居然不是孫小謙,而是泰城閻二哥……的小姨子。
一個沒忍住,用力的拍了下自己的腦袋,引得穩穩蹲坐在副駕上的小白瞪著圓溜溜的眼睛,好奇的望著突然發瘋的“老爹”。
話說給寵物起名這方面,丁簡是真沒太大的耐心。按理說以他歷史老師的身份,給三只幼犬起幾個古韻詩風的雅名,自是不成問題。可一時懶癌附體的他,還是直接明了的為三個小家伙分明命名為……大黑、二黑、小白。
在濱城,與崔教授就實驗室的入股投資達成一致后,丁簡第二天便帶著大黑、二黑、小白……三小只上了G1高速,驅車南行。
老崔的實驗室專攻史氏鱘人工馴化以及鱘鰉雜交育種,兩項技術都完成了前期的技術論證,只待資金投入便可以進入實踐驗證階段。丁簡與崔識安約定:首期一千萬投資,將用于在生物學院建立一個室內養殖實驗區。之后,還有根據實驗數據,另建室外養殖示范區。當然,那就是二期甚至三期的投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