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五年十月,太上皇李隆基駕崩,同年十一月,天子李亨也急病駕崩。
李亨的駕崩與顧青毫無關系,本來歷史上李亨當皇帝也只有七年時光,父子二人是同年去世的。
長安城舉辦了隆重的喪儀,朝臣聚于金殿,在顧青的提議下,皇位由廣平王李豫繼承。
李豫不大情愿地坐上了皇位,登基稱帝。
說他不大情愿,是因為大唐的政局變化太大了,在顧青的權勢籠罩之下,朝堂的政事早已不經天子之手,大唐內外大小諸事,悉由進奏院而決,天子已成了一種象征性的存在,沒有任何實權了。
沒人愿意當這樣的無權天子。
但是李豫不得不即位,因為他是法定的太子,而且顧青也堅持讓他即位。
經過數年扶持,朝堂被裁撤了一批又一批臣子,朝臣大多已出于顧青門下,尤其是當年派去北方的一百余名官員,經過數年成長,他們已在地方官府中占據了話語權,顧青的勢力不僅分布于朝堂,地方上也被顧青的勢力所占據。
天子在后宮寵幸妃子,縱情聲色,顧青則默默地培植羽翼,此消彼長之下,顧青的權勢已然無法撼動了。
寶應元年五月,河東道按察使段無忌忽然向進奏院上表,請顧青即皇帝位。
這份奏疏引起朝野震驚動蕩,顧青當時勃然大怒,以尚書令的名義狠狠訓斥段無忌。
朝臣們卻驚疑不定,他們不清楚這是顧青的故作姿態,還是真的不想當皇帝。不管顧青怎么想,朝臣們該表態還是要表態。
于是事隔半個月,長安城大小近百余位朝臣聯名上表,請顧青即皇帝位。
顧青派人在太極殿外將這些勸進的表疏當著君臣的面一把火全燒了。
這次所有人終于明白,顧青是真的不想當皇帝。
但是早已對皇位和權力心灰意冷的李豫,卻私下向顧青表示愿意禪讓,只求能讓李家皇族有個富貴的身份足矣。
顧青仍然堅決地拒絕了李豫禪讓皇位的請求。
天下需要皇帝,但如今沒到改朝換代的時候,火候不對,對天下的穩定并非好事。
寶應二年,顧青任命常忠為朔方節度使,李嗣業為北庭節度使,馬璘為河北節度使,鮮于仲通上表致仕,于是顧青任命曲環為劍南道節度使。
至此,大唐藩鎮節度使皆由安西軍出身的將領擔任。
各位節度使赴任之前,顧青召集眾將酒宴送行,酒宴上,顧青親自敬酒,然后坦然告訴眾將,在座各位是大唐的最后一任藩鎮節度使,三年后你們各自卸職歸長安,各大藩鎮的軍隊也將歸朝廷直屬統轄。
簡單的說,這幾位即將上任的節度使所負的職責其實是為即將撤銷的藩鎮做收尾善后工作,三年后,大唐將不再設藩鎮,所有軍政權力統一由中央朝廷收回。
眾將本也不愿離開長安,他們皆有官爵在身,離開長安便等于離開顧青身邊,遠離了權力中心,對他們的個人前途其實是很不利的。
于是眾將欣然答應,三年內將各自藩鎮的軍政事宜慢慢移交當地官府,然后卸任歸京。
送節度使們上任后,顧青在進奏院頒下了一條法令,清查皇族子弟名下田畝,對皇子公主們名下所擁的土地做了異常嚴厲的限制,超出的部分限期交還官府,由官府將土地再次分配給百姓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