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道建言疏,名為《覲天子陛下平吐蕃策》,里面詳細地敘述了顧青對平吐蕃的戰略謀劃。
這是一盤顧青個人能力無法完成的大局,他只是布局的人,但需要朝廷毫無保留的支持才能實行下去。
一己之力無法平一國,但以一國之力平另一國,勝算便大多了。
如今唯一的問題是,李隆基愿不愿意相信他,有沒有膽子敢跟著他這個年輕臣子賭一次。
不可否認,這個戰略布局有些冒險,任何一個環節露了餡兒都可能功敗垂成,前期投入的物力人力算是打了水漂兒。
但凡事有弊也有利,相比之下,此事利大于弊。
顧青對吐蕃用的是絕戶計,也是后世俗稱的經濟戰或貿易戰。
前期鋪墊設局,誘使吐蕃人將經濟作物如各種藥材等,取代他們的農作物青稞種植,然后高價收購他們種出來的藥材,一年兩年后,吐蕃人嘗到了甜頭,甚至吐蕃的貴族豪強也嘗到了甜頭,那么吐蕃國內僅有的百分之一的耕土都沒人再種青稞,轉而去種植各種藥材。
吐蕃的主糧青稞在一兩年后必然大大減產,難以供應百姓和軍隊,他們只能用錢去買鄰國的糧食,而吐蕃周邊鄰國唯一盛產糧食的只有大唐。
于是吐蕃和大唐只能達成一種亦友亦敵的怪異關系,我們仍然敵對,但不妨礙我買你家的糧食,不知不覺間,吐蕃的糧食命脈便慢慢掌握在大唐手里了,而戰爭的主動權也同時掌握在大唐手里了。
一旦大唐決定攻打吐蕃,只需提前一年斷了對吐蕃的糧食供應,再舉兵攻打,那時的吐蕃人連飯都吃不飽,手里有錢也無處買糧食,那么軍隊還剩下多少戰斗力?
一個國家的軍隊連基本的糧食都供應不及,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這條計策是實實在在的絕戶計,它的歹毒之處甚至比明刀明槍的戰爭更甚。
戰爭不過是兩軍拼命,死個幾萬人算是很慘烈了,但顧青的絕戶計卻可以讓吐蕃整個國家的百姓斷糧,算起來死亡者何止百萬。
計策的前期是陰謀,計策的后期便是堂堂正正的陽謀了,就算那時吐蕃人反應過來了,沒有一兩年的撥亂反正恢復耕土,他們也緩不過氣來,這一兩年里,大唐掌握了主動權,機會實在太多了。
這個計策不是顧青首創,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國君拜管仲為相,管仲為齊國出策,大量收購鄰國魯國的布匹,不惜耗費巨金抬高價格從魯國購買,魯國百姓得了實惠,舉國皆織布紡綈,再也無人種地耕田,用賣布換來的金錢購買齊國的糧食,漸漸地對齊國的糧食形成了依賴。
后來管仲下令斷了對魯國的糧食供應,偌大的諸侯國分崩離析,魯國國民紛紛逃難入齊國,最后齊國兵不血刃將魯國吞滅。
顧青用的就是這個法子,看似溫良無害,實則歹毒至極。
青蛙是怎么死的?它是在舒服的溫水里享受太久,等到溫水變成了沸水,它想跳也跳不出去了。
以如今大唐與吐蕃兩國的關系和態勢,兩國的耕地面積,以及各自的國力和糧食產量,物價等等方面綜合來看,顧青用上這個絕戶計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