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一聽,臉上立即露出喜色,
“軍師妙計。”
十八孩兒是誰?自然是李自成的“李”。李闖王的李啊!
百姓愚昧,聽著這樣的讖語,自然會以為“天命在李”,到那時又何愁大業不成。面上帶著喜色,李自成又問道。
“軍師,昨天大家在那件事議論紛紛,你卻很少說話。你對眾人的主張有何看法?”
打下洛陽之后,無論是李自成也好,劉宗敏也罷,其麾下眾人都有些飄然了,畢竟,這是他們打下的最大的一座城,況且,洛陽還是古都啊!于是昨天就有人在那談古論今,侃侃而談,先從據宛、洛以收中原,據中原以爭天下的道理談起,接著談到建立名號,最后談到請闖王建都洛陽稱王的時機已熟,不可錯過,特別強調說河洛民心如何擁戴,不可辜負父老百姓的一片殷望。
說得是道理充足,十分動聽。對此眾人自然是紛紛表示贊成。不過也有一部分將領主張趕快去攻占南陽,將宛、洛兩個地區連成一片,準備好同楊嗣昌和其他前來的各路明軍會戰中州,等再打幾個大勝仗,再商議在洛陽建都稱王的事。但是又有一些人主張目前應該乘勝西入潼關,攻破西安,以關中為根本,建都西安。當這后一個意見提出以后,很多人立刻贊成,并且七言八語地補充理由。這是因為,昨天參加會議的人,除宋獻策外,全都是陜西人,衣錦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現在他們“發達”了,自然應該還鄉得瑟一下。
當然,作為陜西人的他們也知道西安是古都,自幼老人們口口相傳的“關中是形勝之地”,這地方自然最為適宜建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是跟隨李自成多年的人,他們一心保闖王打江山,都巴不得闖王早日稱王稱帝。
其實,李自成的心里也想稱王稱帝啊。
作為驛站下崗公務員的他,可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可以領兵打下洛陽這樣的大城,這要是再稱王稱帝,那可真是祖墳冒青煙了。
不過盡管心里很想,可他就是沒說,一直沉默著,觀察著,觀察眾人的態度,最后宋獻策的態度,最讓他琢磨不透,
昨天從上午討論到晚上,宋獻策一直沒有說話,他心里在想什么?所以想了一夜之后,李自成還是命人請他過來,和自己一起吃早飯。
宋獻策答道:
“昨天意見雖多,都是出于對闖王的一片忠心。我在會上不多說話,是因為想到朱升對朱洪武說的九個字,不免思索起來。”
李自成問:
“朱升是什么人?”
宋獻策說:
“朱升是徽州儒生,很有學問,朱洪武打下徽州后把他請來,垂詢大計。朱升回答了九個字。后來朱洪武就按照這九個字去做,果然成就了大明近三百年江山!”
“哪九個字?”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嗯?”
“這九個字的意思就是:要先咱們的鞏固地盤,在咱們的地盤上站住腳地,安撫百姓,這樣才能足食足兵,緩稱王就是就是要避免成為眾矢之的,當年朱洪武就是靠著這九個字奪了天下。”
李自成邊思索邊輕輕點頭,隨即笑道。
“軍師的意思我懂了!”
大笑之余,李自成說到。
“咱們現在就造軍師的意思,辦,就仿著當年朱洪武的辦法去奪他的子孫的天下。”
說罷,他又感嘆道。
“哎,朱洪武是個好皇帝,要是咱大明朝的皇帝個個都和他一樣,心里頭念著老百姓,他們又怎么可能會造他們老朱家的反。”
“闖王所言甚是,咱們走到這一步去是因為貪官污吏橫行,也是因為朱明氣數將近,理應把天下讓出來。”
“嗯嗯,”
點頭贊同之余,李自成又問。
“那,那個德世子,怎么樣?他會不會是老天爺派下來特意給朱明續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