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朱和圳,那可是明正天皇的嫡長子啊!
他爹是大明天子,他娘是明正天皇。
血統之高貴,遠超過歷代天皇!其實所謂的血統壓根兒就沒有多少人在意,要是在意的話,天皇也不會成為一個吉祥物。被擺在那里擺了幾百年,甚至有時候連吉祥物都算不上。
除了這些身份之外,最最重要的是,人家是大明的親王,背后有整個大明作為后盾。有大明的支持,擊退胡虜,蕩平幕府,還不是手到擒來。
這才是那些大名們所在乎的。在這個天下什么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實力呀。
于是,幾乎是在瀛王朱和圳出府,以日本監國的身份住進“御臺巷”行宮的同時,就有不少仁人志士不遠萬里來到了南京,聚集在他的身邊。
“幕府要購買兩萬支遼十三式火槍,還有一百門火炮?這么說,他們是打算要練兵了?”
御臺宮,坐在御臺上的朱和圳的驚訝道。
跪伏于地的騰田回道:
“回稟殿下,此次幕府那邊已經下定決定,要操練新軍了,自從拔刀隊抵達日本后,拔刀隊雖然兵力不多,可卻也取得頗多戰績,因此幕府才痛下決心,決心以拔刀隊為模板操練新軍,并且由拔刀隊作為教官為他們訓練新軍。”
作為大明對幕府的支援,拔刀隊抵達日本后,確實引起了一定的轟動,引起轟動的并不是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而是他們的身份——他們是大明天子派遣到日本去的,是不是意味著天子對幕府的支持?
這當然也是各地大名不愿意看到的,不過還好,拔刀隊在抵達日本后,并沒有一味的倒向幕府,而是游離于大名與幕府之間,這次藤田過來的任務,除了勸說監國“回國”外,還有一個任務,就是阻止幕府購買武器。
朱和圳笑道:
“看來幕府那邊已經非常明白了,想要擊敗建奴,就必須操練新軍,使用新式武器,他們能下定這個決心可不容易啊,有魄力!”
其實,幕府方面對新式武器的接納程度倒也不低,不過,受限于財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們往往只能裝備大量低劣的仿制貨。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軍隊的體制,武士階層的存在讓幕府仍然維持著舊式的軍隊。而不是為了順應時代,適應火器,對軍隊的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現在能大刀闊斧的對軍隊進行改革,也算是不小的進步了。
實際上,那怕日本表現上是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但是和近代黑船來襲后一樣,幕府并沒有立即作出反應,最終因循守舊的幕府被主動學倒幕派擊敗,而最后倒幕派中的守舊派,又在“西南戰爭”中被擊敗,如此爭斗二十余年,才有了后來的明治維新。
所謂的好學并不是說他們所有人都好學,而是因為不好學的被打倒了。就像晚清一樣,當變革無法阻擋的時候,阻擋他的人也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就是被革命。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像滿清那樣的殖民政權,會為了一姓一族之私,不計代價的阻擋變革有維護自身的統治。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變革的結果就是革掉自己的命。
他們的保守哪里是保守。不過就是用保守來維系統治,維系自身的特權。能夠堅持一天是一天。至于什么國家的未來,他們壓根沒有考慮。
君不見,近代三大病夫,滿清,印度,土耳其不都是殖民政權嗎?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如此的一致。
就是抗拒變革。
現在的幕府之所以愿意接受變革,一定程度上的變革。其實也是迫于壓力。
“殿下,”
騰田說道。
“這些年幕府長進了不少,臣擔心如果天朝提供給他們軍火,幕府的實力會進一步狀大,到時候,不利于監國返回日本,更不利于王政歸還。”
騰田的語氣有些緊張,因為他很清楚。現在大家都在學習大明,無非就是學習的多與少。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學明則強。幕府的變化自然讓倒幕派有了危機感。
這也是騰田火急火燎的趕到大明的原因。一方面是想借助大明阻擋幕府的改變,另一方面是想趁著幕府實力薄弱時,盡快打倒他們。
朱和圳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他曾和父皇溝通過。在父皇的計劃中,日本是大明必須征服的目標,不是之一,而是必須徹底占領的,并不是因為他可能給大明帶來的威脅,而是因為他有前科……好吧,還是因為將來可能帶來的威脅。
對于父皇而言,他絕對不會容忍任何危險的存在,哪怕是潛在的危險,也必須消除在萌芽狀態。
這十幾年在日本國內發生巨大的動蕩和變化,這么些年大明已經做好了相應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