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距離君士坦丁堡有多遠?
遠到兩座城市甚至兩個國家之間,在過去的幾千年之中從來沒有過任何直接溝通。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無論是羅馬帝國,還是同時代的中原王朝,亦或是大明與奧斯曼之間,幾乎沒有什么正式的官方交流,即便是雙方都知曉對方的存在,甚至知曉對方的強大。
這是中原王朝特有的傲慢嗎?
當然不是,而是因為漫長的距離限制了彼此之間的交流。國與國之間如此,那么大明呢?
對于一心想要建立一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的朱國強而言,他深知建立帝國容易,可是維持帝國卻是困難的,尤其是想要維持帝國的遙遠邊疆更是如此。
“怡銘,你知西域在那嗎?”
在火車通過潼關的時候,朱國強笑看著坐在一旁,有點兒像是小大人似的皇太孫。皇太子和域遠征奧斯曼之后,身為太孫的朱怡銘理所當然的開始在皇帝身邊學習。
“西域是我漢唐故土,亦是我大明必得之地!”
朱怡銘認真的回答道。
“那么怡銘,你可知道為什么只有漢唐與西域實施了統治?”
“因為我中原歷朝歷代強不過漢唐,西域位于邊陲,遠離中原,歷朝歷代即便是有心,受限于國力也是鞭長莫及。國力強則歸我,國力弱則失之”
“國力強則歸我,國力弱則失之……”
朱國強點點頭說道。
“西域雖然是我漢唐故土,可算起來,即便是漢唐數百年江山,有效統治西域恐怕尚不足兩百年,其實時間不是游離中原,就是居心叵測意圖自立,之所以如此歸根結底,還是繞不開四個大字——鞭長莫及!”
長嘆一聲,朱國強又說道。
“從長安到西域,足足數千里,如果西域有變,待內地得知時,恐怕已經過去數月,國力強盛時,可以出兵遠征平定,但國力衰退呢?又如何確保國土不失?”
聽著爺爺的問題,朱怡銘答道。
“屯兵墾殖,移民實邊,大修鐵路。”
雖然朱怡銘才七歲,可是皇家的教育卻讓他比同齡的孩子知道的更多,而屯兵墾殖、移民實邊更是大明鞏固邊疆的基本國策,即便是直到現在,大明各地官廳仍然實施著嚴格的禁止乞討法。一但發現有人乞討,緹騎就會立即將其扣押,然后流放到邊域實邊。對于犯罪的百姓,也是以流放代替刑罰,說白了推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實邊”,為了移民。
移民實邊是國策。
“確實,”
點點頭,朱國強說道。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移民實邊,就是為了讓邊域變成與內地無異的行省,就像高皇帝以數十萬軍民駐屯云南一樣,自此之后,云南才成為我中華之地,說一千道一萬,四夷再怎么馴服,都是外人,都是靠不住的!國之根本是什么?中原的根本就是明人!”
如此赤果果的不正確的言論,換成幾百年后,肯定能讓人給批死,可是這個時代就是如此,難不成在這個時代搞什么正確,高什么黑命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