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冒著生命危險,偷吃不死藥,就是為了去月球。
也許非常冒險,非常危險,但度過黑暗之后,將是無限的光明大道!
也就是說,到了月球,她可以憑借吃了不死藥這重身份,擁有她做夢都想擁有的生活。
而嫦娥知道會得到什么,所以才冒險,拼死行竊藥之舉,想去月球搏一把命運!要么萬劫不復,要么命運蛻變!
可是這一去,就回不了頭了!所以她又很慌,于是問了某個非常有權威的人,一名一點也不怕西王母,地位不亞于西王母的人:自己此行去月球,未來會如何?
那人告訴嫦娥:你會成功的,遇事不要急,不要慌,不要怕,一切都會過去,你的未來一片光明!
可惜了,這畢竟是一本易經,雖然講述了嫦娥的故事,但必然要以此表達某種人生態度,處世哲理……
所以月球上到底有什么,姮娥為何搏這一把,我雖然可以繼續推測下去,但卻會顯得很沒有根據。
因此我暫告一段落,先說說,歸藏記載的嫦娥故事,之后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然后我再根據其演變的規律,進行反推,將‘尚沒有找到’的山海經古本中,‘可能記載’的嫦娥事件,給逆推出來。
也就是說,根據歸藏以后的故事發展規律,結合山海經一貫的文字風格,和上古五帝可能的時代背景,推測出,假如古本山海經里真的記載了嫦娥,那么會是怎樣的。
開始!
涉及嫦娥,就不得不提大羿!
但是通過歸藏我們知道,嫦娥并沒有偷大羿的不死藥,而是偷了西王母的。
戰國屈原《天問》中,寫了羿,但沒有提嫦娥。
西漢《淮南子》中記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意思就是,大羿請西王母賜自己不死藥,結果被姮娥偷了,大羿非常難受,再也沒有能延續下去。
先說主流的理解,大多數人認為,大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藥,被姮娥偷走奔月了,大羿非常難受,再也沒有娶妻續弦。
很抱歉,我不認可這種說法,這是后世之人,先被神話誤導后,而產生的理解。
要解讀這句話,必須考慮當時的時代背景。
首先這句話,就沒說姮娥是大羿的妻子!
有人可能覺得:不都說非常難受,自此之后沒有續弦再娶嗎?這不就是證明姮娥本是大羿的妻子嗎?
不,這種翻譯有誤,‘無以續之’并不該翻譯成再也沒續弦。
續弦的典故什么時候出現的?百度百科上,寫的是續弦源自伯牙子期的故事。但是持有這種說法的典籍,是個清朝作者寫的。我認為他完全是望文生義,根據續弦這兩字,強加認為是伯牙子期。請不要相信百度百科。
而早在西晉的張華《博物志》第二卷中就寫了真正的出處:“漢武帝時,西海國有獻膠五兩者,帝以付外庫。余膠半兩,西使佩以自隨。后從武帝射于甘泉宮,帝弓弦斷,從者欲更張弦。西使乃進,乞以所送余香膠續之,座上左右莫不怪。西使乃以口濡膠,為以注斷弦,兩頭相連,注弦遂相著。帝乃使力士各引其一頭,終不相離。西使曰:‘可以射,終日不斷。’帝大怪,左右稱奇,因名曰:‘續弦膠’。”
這段很長,反正這件事傳開后,后世漸漸用此典故指彌補破裂的感情、夫妻緣分,之后又衍生為續娶。
那么《淮南子》的作者是什么時候呢?作者是淮南王劉安,他是漢武帝的叔叔。聯合一眾門客編撰了這本書,目的是針對登基初期的漢武帝,反對漢武帝的改革。
之后劉安造反,兵敗而死,他死時,漢武帝才三十四歲。
同時也是劉安死的那一年,漢武帝第一次從出使西域回來的張騫口中得知,從蜀川那里,有一條通往印·度的商路。
綜上,《淮南子》寫‘羿悵然有喪,無以續之’時,還沒有‘續弦’這個典故!
因為,退一萬步,就算在《淮南子》成書前,西海國使者已經見過漢武帝,并且兩人發生了‘續弦’這件事,那時間也不足以傳揚天下,形成典故。
要知道,續弦膠這么個事,跟娶老婆八竿子打不著,它一定是先為人所熟知,隨著時間漸漸發酵,才逐漸衍生出‘再婚娶老婆’這層含義的。
所以《淮南子》一書中,絕不會如此自然而然地使用此典故,當時的社會背景,根本沒有把這四個字翻譯成‘再娶老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