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覺得,規章制度這種東西,不好好遵守,人前遵守人后偷懶,這不就是‘耍滑頭’嗎?沒錯,華人就是‘耍滑頭’的……我們既正直,也流氓,我們是陰陽疊加態。
嘴上說一套,心里想一套,手上做一套。三元化的……
在西方,去,或者不去,西方人要么不回答,要么就回答其中一個選擇。
但是華人一定有第三個選擇,而且往往就是回答‘到時候再說’,‘回頭告訴你’,‘等到了再定’。
所以最后,可能去,也可能不去。它是‘去與不去的疊加態’。
易經就是這樣,是非常貼合量子計算機的語言,它除了以1和0,還有個疊加態。
除了陰和陽,它還有個兩者合一的‘太極’。
有人可能說,難怪華人效率低,拖拖沓沓。沒錯,這叫‘打太極’……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語境,之所以如此繁茂,就是易理融入了我們的思維模式。
這不好嗎?這其實是好事。
因為具體的事情具體分析,易經講的是變!該變的變,不該變的不變。
說‘回頭再告訴你’,這是為了視情況而定。
如果一味地拖拖沓沓,那肯定是不行的。
但太直接了也不行,所以才有‘回頭再說’。
這真的得‘再說’,如果回頭不說了,那就叫拖沓。
為所當為,亢龍有悔。話不要說絕,但也不要不負責任。
該做的時候,雖千萬人吾往矣。不該做的事,就堅決不做。
而在決定到底是千萬人吾往矣,還是堅決不做之前,它就得是個疊加態!就得‘到時候再說’。
這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比較混沌。
我前面講了,易經是個系統。后續的軟件啊,程序啊,文本內容啊,是一代代的先賢不停地填充,才有現在浩渺的文化。
易經是智慧,不是知識。知識是會被淘汰的,智慧不會。所以易經永不過時。
伏羲的易,就叫‘易’,我們可以稱之為原始易經,后來陸續更新進化,到了夏朝則是連山易,商朝有歸藏易,周朝就是周易。
它在一代代地更新系統,這種更新,是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當前環境的。
為何周文王演六十四卦,被譽為圣人?
因為易經在周朝的時候,出現了一次大更新!
社會一直在變,易經的核心思想就是變化,所以當然得與時俱進。
周朝的時候,社會比以前復雜了很多,周文王發現商朝的歸藏易,已經不適用了,于是將其進化了一大級。
他將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兩卦之間,就可策三百六十之數!
周朝的社會情況,已經完全可以囊括進去了。要不系辭怎么說:二篇之策,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結果倒好……打從周朝之后,易經再也沒進化過。
頂多各朝各代的圣賢們,陸續有無數的‘注釋’,延伸數據包補充進去。
各種補丁往上打,但充其量是易經2.1、易經2.2的區別,強如后來的歷代圣賢,沒有開發出易經3.0。
這就導致越近代,人們離易經越遠。
就拿占卜來舉例,這里我說個題外話,易經可以占卜,但它不止于是用來占卜的。
它是個大系統,可以用來做一切事。說它只是封建迷信的人,完全是被誤導和想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