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十七個州甚至是納加利爾那邊,都有工人工會的分部,這些事情聚集到一起,如果只讓一個人去抓總,根本負責不過來。
為了解決工作方面的問題,工人工會一共有八名副會長,一名總會長。
這八人又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手中掌握的權力的多寡,進行了簡單的排列。
總會長揉了揉太陽穴,“說下去。”
副會長看著總會長有那么兩三秒的沉默,他對這個總會長表面上很尊敬,可骨子里還是非常不滿的。
前一任總會長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吧,已經退休了。
按照規矩和道理來說,他這個排名第一的副會長,應該直接上一步,接任總會長的職務和工作。
可問題是,他還沒有來得及表態,社會黨總部就派了一名總會長下來,也就是現在的總會長。
從明面上來說,工人工會應該是社會黨的“爸爸”,社會黨的誕生也是因為工人工會聚集了相當的一股力量。
并在一定的歷史環境因素下,催生出來的一個政黨。
它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工人階級謀求更多的福利。
當時他們的口號是“工人階級在國會中的揚聲器”。
那個時候國會中只有兩黨議員,即便工人工會有一些政治訴求,除了尋求工報在媒體上發聲之外,在政治方面根本沒有任何的發聲渠道
哪怕是有一些政客希望能夠利用工人工會的力量,卻也不愿意完全的為工人階級做代言。
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工人階級的對立面,就是資本家們
在聯邦你可以得罪任何人,唯獨不能得罪資本家,而工人工會的“對手”,這是整個資本階級
社會黨的誕生也源于勞資沖突最激烈的時代,這可以看作是雙方的一種讓步和妥協。
在工人工會的主持下,社會黨誕生了。
由一部分工人工會的領導層離職后組建,考慮到聯邦是一個公正自由的國度,最終國會也給了社會黨九個席位。
這也讓他們在國會內,的確有了發聲的渠道。
但社會黨的議員顯然和其他議員比起來,稍微弱勢一點。
畢竟社會黨它就是個符號
按照這種脈絡,社會黨應該是為工會服務的。
可工人工會并不是一個完全的為工人階級服務的組織機構,它更像是一種平衡勞動人民和資本家之間的游碼。
它不夠純粹,資本力量也作用于它,加上工人工會在擁有了社會黨之后,內部的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
他們已經不像一開始那樣,把自己也看作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他們已經開始和工人階級產生一定程度的割裂。
在這種情況下,工會對社會黨的需求,就明顯比社會黨對工會的需求要大得多
要知道,在國會中他們這九票有時候也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這也就意味著社會黨雖然看上去像是一個邊緣到沒有存在感的黨派,可它終究在國會,在政壇中,是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反倒是工會,在很多時候他們離開了社會黨就會變得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