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也在不斷的降低,最終被那些屎尿屁的電視劇,或者脫口秀,綜藝等節目吸引走。
但現場的氣氛,卻依舊熱烈。
在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突然有一名臺下的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
“各位教授,還有各位先生,我整個晚上都在聽你們的討論,在這里我有一個小小的問題。”
“我們始終在談成本和利潤,既然國外的勞動成本低廉,資源成本和運輸成本也更低,為什么我們不把更多的工廠搬遷到國外去”
“剛才我聽林奇先生以及其他幾位先生談到了一些崗位缺口,我們完全可以把一部分工作交給那些成本更低地區的人們去完成。”
“也許更多”
問題拋出來之后臺上陷入了短暫的安靜當中,這個家伙提出問題的第一時間,林奇的腦海中就出現了“去工業化”這個詞。
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說,聯邦要說去工業化,還太早了一些,這也不是什么好的現象。
去工業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也是一個相對危險的過程,就像是之前的大蕭條。
其實之前的大蕭條可以看做是去工業化失敗時的一場預演,一旦工業轉移,國內的商業結構開始向農業和服務行業轉移,同時支撐聯邦的將不再是實體貿易,而是金融。
金融的抗風險能力是所有產業之中最差的,它來錢的確很快,一個小道消息就能讓一群人在很短的時間里實現財富翻倍。
但同樣它也沒有什么抗風險能力,同樣一個小道消息,也能讓一些身價巨億的富豪一瞬間就變成窮光蛋
而且金融衰退想要再復蘇,沒有實體工業的支持,會非常的慢
這其實并不難理解,當人們都把一塊普通的石頭炒到了一百塊時,有人戳破了這個謊言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總之石頭回到了它原本的價格。
所有持有石頭的人都破了產,他們如果想要再把石頭的價格抬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除非把整件事情重新包裝,把石頭變成人們陌生的東西,才有那么一點可能能做到這一點。
但實體行業不會,一噸鋼鐵就是一噸鋼鐵,只要社會有需求,它就一定會有價值
內爾之前工作的工廠,那些工人盜取了工廠里的原料生產了商品拿出去銷售,他們能用那些商品換到錢,或者其他什么。
但那些持有石頭的人,永遠都不可能再用石頭換到什么
這就是實體和金融的抗風險能力不同的地方,實體行業就算再不景氣,造成的影響不會惡劣到無以復加。
但金融會
去工業化,把所有實體產業轉移到國外看上去好像是一件不錯的事情,可一旦出現了無法預測,或者無法對抗的風險。
比如說戰爭之類的,聯邦的金融一旦控制不住,就會全面的崩盤,到時候社會又要倒退幾十年
可只是金融的衰退,卻不會讓實體工業也跟著衰退,它依舊會非常的堅挺,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