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打斷在赫伯斯先生的預料之中,他拋出了這些要素的目的就是引起人們發問,好讓話題繼續流暢的繼續下去,“這就是我要和你們談的真正的項目了。”
“林奇先生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里加利爾在外匯市場上會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聯邦對這里的開發會全面帶動納加利爾各個領域的產業進入一個高速的發展期,而且這里還具備著全世界最廉價的勞動力群體。”
“換句話來說,只要給了這里足夠的基礎設施,他們就能爆發出驚人的生產力來,納加利爾的國力會上升,這一切都會表現在外匯市場中。”
“我從近期加利爾的走勢中發現,它始終保持著非常平穩的上漲趨勢,所以林奇先生想要拉動一下加利爾的價值,他的需求量很大,不只是用來支付公司那么少,如果你們能聽懂我的話。”
這下子大家都聽懂,說白了就是炒匯,一方面因為國際政治等大關系加利爾會有一波漲幅,某個組織或者個人同時一下子吞入大量的加利爾讓國際外匯市場中流通的加利爾現鈔變少,和納加利爾有結算需求的地區就會面臨“錢荒”。
貨幣本身就是一種“商品”,它是一種購買力,或者說價值的體現,它同樣服從于商品的供需關系和市場關系,一旦市面上可供流通的加利爾減少,并且在大環境下加利爾有更高的前景,必然會帶動它的漲幅。
而且從國際貨幣貿易關系中來看,加利爾的增值符合目前納加利爾全面發展的需求,他們存在大量的進口貿易,貨幣的增值會他們節省更多的錢,這些都沒有什么問題。
聽到這里的時候,這些國際銀行家們的心思都動了起來,有人問道,“聽起來很有道理,既然加利爾注定會有漲幅,那么林奇先生我們是‘借’,而不是‘兌’?”
這也是其他人的疑惑了,如果加利爾必然會有一波漲幅,這個時候其實兌換更劃算一些。
比如說一百塊錢的聯邦索爾能換取一萬加利爾,假設匯率最終停留在一比八十,那么只需要用八千加利爾就能換回最初的一百聯邦索爾,剩下的兩千加利爾都是賺到的錢。
可林奇說的是借,這就意味著有借有還。
如果林奇借的是加利爾,歸還的是其他國家的貨幣,那么他支付的利息如果不如加利爾的漲幅,這些人為什么要把賺錢的機會讓給別人?
可如果林奇借的是加利爾,歸還的也是加利爾,還要支付利息,他是覺得自己錢太多了,撐得慌嗎?
除非加利爾的價格不會有太大幅度的變化,他借來的時候這筆錢的“價值”是多少,他歸還的時候這筆錢的“價值”依舊是多少,只有這樣他才不是傻子。
可這位林奇先生,會是一個傻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