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舉杯和他和碰了碰杯,“你要換一種想法,這種人很好控制,你不需要太擔心有人私底下挖走他,只要你尊重他,你就可以盡情的壓榨他。”
“等用完了……”,他笑了兩聲,“這個項目我覺得可以,投入也不會特別大,找一個拍文藝片的導演,拍出那些閃光點。”
“對了,你可以拿著劇本去申請財政補貼,搞文化的那些人會喜歡這個劇本的!”
社會一旦開始重啟,勵志片就會大行其道。
納加利爾的出現讓聯邦的經濟得到了很好的調控,加上國際貿易開始盛行,各行各業回暖的速度比想象中要快了一點。
在這個時候,冒險精神雖然依舊還是主流,但比起勵志片這種鼓勵人們去嘗試拼搏的題材還是稍微弱了一點。
差距不大,但核心傾向不同。
聯邦政府會喜歡這個題材,甚至林奇覺得都可以操作一下把它變成出口影片,到世界各地去參加電影展,一方面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另外一方面也能通過這部電影宣傳一種“聯邦精神”
和小福克斯談了談之后,小福克斯就主動的離開了,他也有自己的應酬,并且他占據了林奇太多的時間。
小福克斯離開之后,接下來就有人不斷的前來和林奇聊天,有不少人都是林奇不認識的。
可這就是聯邦的社交,成功永遠都只給那些有勇氣和準備的人,如果連自我介紹都不敢做,那么也不配成功。
大多數和林奇聊天的人都是從事于藝術行業的,其中最多的還是布佩恩那些藝術館的館長或投資人。
布佩恩作為聯邦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藝術氣息很濃郁,大多數的藝術家都以在布佩恩這座城市舉辦自己的個人藝術展作為目標而努力著。
藝術家們有需求,自然就會有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就是市場的神奇之處。
于是各種各樣的藝術館出現了,有些比較有名氣,館長本身就是藝術行業中的知名人士,還有一些人更有名氣,因為他們能夠邀請到重量級的嘉賓。
很多人把藝術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把藝術神話了,認為藝術是絕對高潔的。
可這些人始終都不明白,藝術其實哪有什么高低之分,無論是殿堂級的藝術作品,還是路邊流浪藝人的藝術作品,衡量它們藝術價值的不是人們的“評價”,而是掛在它下面的“價格”。
用藝術家們口中最骯臟的金錢來為他們口中神圣的藝術定價,這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荒誕的命題!
但這恰恰成為了一名藝術家是否足夠有名氣的見證——一個作品只能賣十塊錢的藝術家有可能是藝術家,但一個作品能賣一百萬的藝術家,他/她/它絕對是藝術家!
一個藝術館如果能夠邀請到很多富翁和名人,無疑能夠提升自己的檔次。
現在聯邦有錢人中風頭最盛的就是林奇,林奇走到哪都是新聞,如果能把他邀請到自己的藝術館里轉一圈,第二天就能上報紙!
這種事,那些名為藝術館館長的商人們是絕對不會放過的。
以前沒有機會,現在有機會了就絕不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