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先生,我們在空中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穩定和堅固,雙翼的設計就是為了照顧著一點,我們不需要擔心它會突然的解體,也不需要擔心我們在做拉升時會折斷機翼。”
“新的引擎會賦予它更多的動力,在做一些動作時我們首先要考慮我們的機翼是否允許我們這么做……”
這位來自于民間的科學家顯然是一個實踐者,從他據說沒有一次順利著陸的飛行經驗來說,他的這些經驗實際上比研究所里那些研究員們在草稿上寫出來的公式更有價值。
恰恰這就是林奇在收攏了一批學院派科學家之后,還要收攏一些有著豐富飛行經驗的民間科學家進研究所的原因。
實踐永遠比在紙上做功有意義,他們的經驗都來自于失敗,而不是模擬,這些經驗更有價值。
在這個時期能活下來并且長期活躍的民間飛行器科學家,絕對都是從各種絕境中死里逃生出來的。
那些能力不夠,腦力不夠的民間科學家早就死在了最后一次飛行事故當中。
他不斷的敘述自己的觀點,其實總結到最后,就是目前的材料很難支撐大馬力的飛機在空中做一些復雜的動作。
換句話來說,目前研究所的引擎在理論上已經超過了以前所有的引擎,飛機的設計就必須遷就引擎,而不是讓引擎去遷就飛機。
“它能飛多久,飛多遠?”
“我們目前有三種設計……”
“第一種單人駕駛,削減所有不必要的設備,理論上可以飛行五百公里左右。”
“第二種可以搭載兩人,飛行距離大約在三百多公里左右。”
“第三種可以搭載一名飛行員和六枚一零五榴彈炮炮彈,飛行距離大概在一百五十公里左右。”
說出這些數據的時候不管是所長,還是民間科學家都顯得非常的驕傲,這種數據要是拿出去絕對能夠引爆整個行業。
他們甚至提前設計了一套攻擊系統,直接從高空往下投放炮彈!
在這之前的一些飛行器也曾經考慮過攻擊,但是他們的做法顯然意義不大,像是在飛機上用手槍,用步槍,用機槍之類的,都沒有太大的價值。
手槍和步槍根本打不到地面上的人,機槍倒是可以,但需要低空飛行。
眾所周知,目前飛行器最大的問題就是快速俯沖之后拉不起來,往往就是一頭撞在地上,所以使用機槍作為攻擊手段顯然也是不行的。
至于丟手雷……
如果飛的太高手雷就在空中爆炸了,如果飛的太低容易被機槍打中,加上降落困難,所以導致直到現在,飛行器都還沒有完全的進入各國軍方的視線中。
只要它不能夠形成有效的戰斗力,大家都不太愿意過度的研究它,還不如就讓那些民間科學家繼續弄著,軍方和一些企業時不時給他們一點錢。
能出成果最好,不能出成果也沒有太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