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和資本之間的收購歷來都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不像是一些對股票沒有什么了解卻認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人口中說的那樣簡單。
收購非常的復雜,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東西,最重要的是資金。
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假設是十個億,想要強行收購這家公司,至少要準備十三億以上的資金,這是至少。
一般分析師會告訴那些妄圖這么做的人——你們得準備二十億,并且還要面對一定失敗的可能。
之所以需要溢價這么多,是因為在大多數上市公司中都有一個叫做“回購條款”的東西。
這個東西從股東們第一次加入到這個企業時,就已經寫在了合約中。
當公司面臨惡意收購時,公司董事會有權力以市價溢價一定程度的價格內,優先收購股東手中的股票。
這個價格是大家之前談好的,也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那就是最少不低于百分之三十。
一個十億公司的市值,面臨惡性收購時,他們就要拿出流通和非流通股票百分之一百三十的資金來回收股權,所以想要強行收購,至少要有市值的百分之一百三十以上才行。
每時每刻每年的利潤很多人都看在眼里,眼珠子都紅了,卻又沒有什么辦法。
這些馬里羅人深知聯邦人資本游戲的玩法,在聯邦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他們就搞定了董事會的成分問題。
這里面有聯邦本土投資機構的人,有聯邦自由的投資者,也有銀行的投資,然后他們把剩下的股份分成小份,給了一些傀儡,看上去好像每個人都掌握著千分之幾到百分之幾的股份,最多的都不超過百分之二十。
可實際上有大概百分之四十多到百分之五十,都掌握在每時每刻董事長的手中,他在背后操縱著這一切!
以前人們想要在這邊插一手,卻沒有任何好辦法。
那些聯邦的小股東不可能把手里的股份賣掉,這種年年都能保證盈利率的優質企業在聯邦也不多見。
那么只能放眼股票市場,通過收購流通股達到百分之三后,吹響收購戰爭的號角。
只是每時每刻的市值太高,一旦股民知道有人要開始惡意收購,不用每時每刻的董事長去游說股民抬高股價,那些股民自己就主動抬高股價。
幾億的流通股,最終可能要用掉兩倍不止的錢才能拿到,拿到了還不是大股東,進入了董事會之后還要經過一輪股份稀釋重新增發股票重新上市。
換句話來說可能花了七八億甚至是十來億,只收購了不到百分之二十的股份,看上去好像是大股東了,可依舊被馬里羅人拿捏的死死的。
人們雖然眼紅,卻也只能眼紅。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林奇的新聞發布會成為了發動總攻的號角,股票價格暴跌的同時資本再次嗅到了鮮血的甜美,圍繞著每時每刻,不時的撲上去撕咬一塊血肉下來。
現在想要股民自發的抬高股價?
他們現在只恨自己的股票沒有長兩條腿,只恨它們賣的慢了,賣的貴了別人不要了,哪還有心思幫著每時每刻發動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