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原諒我打斷你的話,林奇先生,你的意思是我們只做投資,不做其他事情嗎?”
提問的人是一位較有名氣的富豪,個人資產超過了兩千萬聯邦索爾,在聯邦已經算是一個相當富有的大富翁了。
他已經參加了四年的春品會,每年他都會拿出一百萬來進入春品會中,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高端商業交流機會。
就算不能在春品會上達成某些合約,至少也能讓自己在聯邦出名。
出名,就意味著有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這些東西都是可以迅速變現的。
一個窮人帶著一棟價值十萬塊的房子去銀行貸款,銀行大概只能批給他四到六萬塊。
這里面除了正常的規避市場虛浮價格有可能造成的損失之外,銀行本身也是有盈利訴求的。
這就是最奇怪的一點,明明銀行在瘋狂的賺錢,很多人卻認為他們是“公益事業”,是不賺錢的。
只能說銀行家在自我包裝方面做的非常好,好到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可如果一個有社會地位和名氣的有錢人,哪怕他其實并不是真的有錢,他一樣帶著一棟價值十萬的不動產權去銀行貸款。
銀行很有可能會給他放到六到八萬的貸款,除了正常的規避風險外,銀行甚至可以不賺錢。
因為和更多的有錢人合作,為更多有錢人提供各種業務,就是銀行賺錢的門道。
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手中,能賣出不同的價格,就像是林奇家里的玻璃杯。
他的發言立刻就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事實上到這一刻,聯邦都沒有純粹意義上的投資公司。
布佩恩絕大多數和金融有關系的公司,除了幫助一些企業融資,上市,賺一筆快錢,剩下的就是收購和拆分。
這是目前布佩恩主流的金融業務,特別是收購和拆分,這兩項業務合并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鯊魚池。
包括每時每刻遭遇到的狙擊,實際上也是來自于這部分的金融行為,收購,然后拆分。
收購者帶著錢離開,留下債務以及爛攤子給每時每刻原來的股東,甚至是直接宣布破產清盤。
他們就像是真正的鯊魚那樣,從每一個可以提供養料的公司身上撕咬下最肥美的血肉滋養自己的身體。
但是純粹的投資行為不多,就算有,也是銀行做保險條款后進行主導。
就像是每時每刻遇到的問題,銀行借錢給他們,當銀行認為借款危險的時候,就會索要利息和本金。
如果銀行認為這筆錢沒有什么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會把借貸轉化為股份,長期占有分紅。
至于其他的……沒有。
布佩恩上有想法的人有一萬個,但是有錢的人,可能一個都沒有,這也注定了純粹的投資并不容易做。
林奇提出的這個想法讓人覺得非常的奇怪和驚訝,緊隨而來的就是這么做,真的能賺錢嗎?
盡管他們什么都沒有做,就賺到了第一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