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訂單從國際上傳來,飛行研究所也空前的忙碌了起來。
林奇坐在辦公室里,和總工程師聊著關于下一步飛機改革方面的想法。
“轟炸機已經成為了世界主流的機型,更大,更強,飛的更遠,我們可以對外公布第五代和第六代參數……”
總工程師抬起了手,示意自己有話要說,林奇看向他,“什么?”
總工程師用斟酌的口吻說道,“我們的第四代……的設計圖還沒有做完,第五代和第六代……”
他笑的有點勉強。
他不是很習慣用“代”來稱呼那些型號參數之間的迭代,作為一個至少曾經可以說是一名“研究者”的工程師,他更愿意在全方位的迭代后,才冠以“代”這樣的詞匯。
比如說科學技術推進了一步,引擎有了突破性的技術躍進,外觀的設計有了更優勢的圖紙,總之一定是突破性的發展,才能用“代”。
而且現在第四代,也就是奇-IV型轟炸機還只是圖紙,他們連原型機都沒有造出來,現在就說著要搞第五代第六代,是不是……太夸張了?
林奇搖了搖頭,“你可以通過前面的參數變化計算出一個增強的合理倍數,然后用這個合理倍數去帶入數據。”
“這樣就能夠讓我們的客戶明白我們的研發能力有多強,并且讓給他們一種‘規范’,這種力量,會讓一切都在我們的控制范圍之內。”
林奇沒有說的那么復雜,其實這是在建立一種標準,這就像是一個學習落后的學生如果想要追上學習好的學生,他就必須按照某種層級,一點一點追上去。
分數,就是這樣的層級。
飛機其實也是。
當那些購買了這些飛機,或者技術的國家想要在原有的技術上進步時,他們首先要怎么做?
憑空想象一些參數或者技術然后去研究?
不,他們會盯著技術最先進的那些國家,也許他們不一定能抄到技術,但他們可以找到“有成功經驗累積的發展方向”。
比如說更大,更穩定,飛行更遠……
他們能找到這些“正確”的方向,然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沒有人會認為世界科學技術最強的國家發展的路線是錯誤的。
更不會相信提出了《制空權說》的林奇,會在這方面搞錯。
于是人們會把飛行研究所公布的一些參數,當作是未來轟炸機的一種發展趨勢……
總工程師不是資本家,他不清楚這里面的情況。
他更不是政客,也無法理解戰略戰術從來都沒有“正面”的表達方式。
欺騙敵人,以及更輕松的獲得勝利,就是它們的核心!
看著總工程師差不多了解之后,林奇又問道,“我們的戰斗機做的怎么樣了?”
“林-II型的原型機已經出了,我們正在嘗試各種測試,年底或者明年,應該可以出到III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