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已久,內地多年不見刀兵,原本的府兵制都幾乎取消了。很早就開始任用外族將領和士卒去外邊打天下,唐人坐享其成。
安祿山是這樣起來的,高仙芝這個高句麗人也是。
也因為多年的穩定,大唐真正的精銳都在遙遠的邊關,一時半會根本調不回來。封常青到了洛陽,好不容易才從市井中招募了六萬青壯,卻都是些從未訓練過的普通人罷了。高仙芝在長安,東拼西湊,守衛皇帝的禁軍倒是精銳,可是不能動。只能從其他的雜軍中湊出了五萬人,支援洛陽。
勉強湊齊了這十萬多人,可惜在虎牢關,一戰就泄了底。
一幫沒有訓練的青壯,連裝備都湊不齊,就被趕上了城墻。史書記載:士卒乘城者,聞鼓角聲,自墜如雨。
原本的雄關虎牢關,卻在這幫人手里沒撐幾天就死傷過半,不得不退守洛陽城。
要說這個決定本身問題也不大。
洛陽是大城,當年王世充據此稱帝,把洛陽修繕的極為完善。后來武周一朝,又定都洛陽,距今沒多久,也又加固過。所以相比年久失修,近乎被棄的武牢關,退守洛陽城倒也明智。
但是明知武牢關年久失修,不堪重任,為何又要死守?平白浪費了本就不足的人力。
這是因為,這只守軍的元帥是榮王李宛,但實際的號令人則是監軍邊令城。這是一位高力士手下的宦官,直接代表了李隆基的旨意。
遙控施令,李隆基為了大唐的威嚴,或者其他方面的考慮,強令大軍寸土必爭,堅守抵抗。高仙芝無奈之下,只能在武牢關死守。直到傷亡過半,大勢已去,才不得不退守洛陽城。
但黃爍更好奇的是,雖然洛陽城內沒什么精銳,但是天策大營這邊可是有數千精銳。雖然數千人面對四十萬大軍也掀不起什么浪花,但是以此精銳為核心,加上那十萬烏合之眾,守城應該問題不大才是。
但天策竟然一動未動。
對這個問題曹雪陽雙目欲裂,卻又無可奈何。分說之下,黃爍才知道是受了他的連累。
高力士和楊國忠率神策軍追他無果,就發動朝中黨羽,紛紛上奏追究天策府的責任,為他兩人開脫。
為此,大統領李承恩和軍師朱劍秋被傳喚進京問責,副統領秦頤巖奉旨率領一支天策精銳前去捉拿逆賊林三,戴罪立功。
偌大的天策府只剩下鎮守的曹雪陽和不便行動的楊寧了。
現在安祿山反了,按理說該給薛直等人平反,解除李承恩等人的罪責了。但是...皇帝的面子比天大,黃爍玩的太大了,凌煙閣內薛直和申屠笑的機關甲人可還站著呢。這件事就被皇帝和朝堂有意識的忽略了。
影響傳到監軍邊令城這邊,作為高力士的手下,他又怎么會沒有私心。怎么可能給天策府立功露臉的機會,硬是壓著高仙芝,不讓他動用天策府的精兵。直到如今洛陽城危機,都死活不動天策府。
如此瘋狂而又無恥,聽的黃爍目瞪口呆。他實在無法理解這種官場爭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