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后。
到達亞馬遜河。
到了亞馬遜河才真正到達亞馬遜雨林。
亞馬遜河發源于安第斯山脈。流經亞馬遜雨林。在入海之前形成巨大的河汊網,注入大西洋。亞馬遜河是河流之王。占世界河流流量的20%。相當7條長江。有1.5萬條支流。流域面積691.5萬平方千米,幾乎大如整個澳大利亞。
面板上。
生存30天。
第6天。
現在是9月。亞馬遜雨林是旱季。(亞馬遜雨林的雨季。10月雨季。11月開始漲水。洪水泛濫。直到第二年6月份。旱季,6月。水回落。到了8月,9月。旱季最旱的時候。叢林中的生物面臨著干渴。一些水塘,小河流干涸。他們等待著10月雨季的的到來。)
現在是9月。雨馬遜雨林最旱的時候。
到了亞馬遜雨林。周平獲得食物比較容易了。
遠遠就聞到腐臭味。
遁著腐臭味走去。
發現一條高度腐爛的亞馬遜森蚺。
發出惡臭。
這不能吃了。
拿出荒野刀。憋著氣。劃開堅硬的蛇皮。割下一塊拳頭大的蛇肉。
迅速離開了。大口呼吸。
來到河邊。
解開鞋帶。把蛇肉綁在鞋帶上。綁緊。
然后,放進河里。
很快。有很多魚游來撕咬蛇肉。它們像草原上的群狼。像海中的群鯊。
三個指頭寬。紅腹。有牙齒。像鋸子一樣。
這就是紅腹鋸齒鋰。學名。
它還有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名字。食人魚。食人魚廣泛分布在亞馬遜流域的河流里。
周平一拉鞋帶。
5,6條食人魚被帶上來了。咬著蛇肉不放。
用力抖了一下。將食人魚抖在地上。
然后,繼續釣。
河里還有一大群食人魚。
半個小時后。
直到蛇肉被嘶咬得不剩下了。
釣了30多條食人魚。
用一個樹枝編的兜蔞編魚。然后,離開了河邊。河面又恢得了平靜。
周平說道,“亞馬遜的河流,不像你在家鄉的河里洗澡。充滿了殺機。食人魚。亞馬遜森蚺。凱門鱷。還有一種寄生鲇。有2,3厘米。體型小。體呈半透明。對生活在亞馬遜流域的居民來說,沒有一種生物比它更可怕的。
在1930年發表于《美國外科學雜志》的一篇論文中,尤金.威利斯.古杰爾這樣寫道:“在超過一百年時間里,亞馬遜谷地到處傳播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種小魚具備能鉆入男、女游泳者尿道的可怕習性,特別是當他們在水里排尿的時候。”
收集干柴。枯枝。枯葉。旱季大把的干柴,枯枝。
烤魚。
終于吃飽了。
貝爾吃蟲子。雞肉味。嘎崩脆。
埃德餓經常挨餓。所以叫埃德餓。
......
繼續在叢林中推進。
忽然,叢林中巨大的動靜。野豬的嚎叫聲。伴隨著一群人急促的呼叫聲。
周平連忙扒伏在灌木叢中。
過了一會兒。
一頭野豬從旁邊跑過。后面追著5,6個人。拿著弓箭。長矛。口里嗚嗚地叫著。土著人正在狩獵一頭野豬。
周平并沒有想去跟土著人交朋友的意思。
土著人。離文明社會近。他們會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對外來的人并沒有太大的敵視。有的土著人還跑去文明社會工作。(看過一個新聞。一個酋長的兒子去外面打工。然后,他的父親死了。辭工回去繼承酋長的位置。)叢林深處的土著部落。對外來人極為敵視。還保留著吃人的習俗。(殖民時期。在沿海建立殖民點。一些探險者深入到內陸。被土著人活捉吃掉。頭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