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量子晶體管具體來說,是使用特殊形狀的硅材料進行加熱氧化,僅留下極小的非氧化區域,形成10納米的“硅島”,只能通過一個電子,從而構成了量子晶體管。
通常的電腦晶體管約需10萬個電子,而量子晶體管只需要一個電子即可。因此其體積僅為傳統晶體管的1%,耗電也僅為傳統晶體管的十萬分之一。
葉凡之所以會購買這種材料,大部分是因為新型的量子晶體管,可以在室溫下運行。
目前大多數存在于實驗室中的量子計算機,只能在超低溫環境下運行,如果可以在室溫環境下運行,就大大提高了運行成本以及維護難度。
這對于要搞一千臺量子計算機集群的葉凡來說,這是一個最優的選擇。
在繞不開的硬件方面,還有著量子儲存器,葉凡將那玩意拿在手中,就跟一個Zippo打火機一樣,體積非常小,在經過改裝后的量子儲存器,已經可以方便的安裝在量子計算機上。
在普通的電子計算機中,就比如電腦,信息或數據是用二進制數據位(bit)存儲的每一個數據位只能是一個數據,不是0就是1。
而歇根大學的物理學家,在前人L.K.格羅夫理論的基礎上,創建了一個以原子量子相來存儲和檢索數據的數據庫。
在密歇根大學的實驗中,計算機將數據隨機賦值給一個銫原子中的一個量子態。
用超強的激光脈沖,將信息存儲在被賦值的量子態中,用不了1納秒的時間,即十億分之一秒,同一原子被第2個激光脈沖擊中,放大倒轉的量子態并抑制波包中所有其它的狀態,從而可以將大規模的數據記錄下來。
這個東西,簡單來說就相當于是電腦的內存條,為量子計算機提供運行內存。
而且跟電腦完全不一樣的是,量子計算機已經不需要什么硬盤之類的東西,數據是全部放在高速的運行內存里面的。
量子存儲器是一種比電子計算機的二進制更快,而且也更高級的數據存儲和檢索的方法,因為量子的力學,是規則允許同時搜索和修改許多位置的。
這可以讓一臺量子計算機擁有1000TB的運行內存和儲存,以及每秒鐘500TB的數據隨機數據寫入,整數數據寫入等。
在安裝完量子儲存器之后,葉凡又拿起了一個像是圓珠筆一樣大小的量子阱激光器。
這是科學家們采用先進的半導體外延生長工藝,將厚度只有幾十個原子層的半導體發光材料用作量子阱,使其交替生長在作為量子勢壘的光限制材料之間,從而發生一系列的量子限制效應。
通過科學家的實驗表明,采用直徑小于20納米的一堆堆物質構成或者大約相當于60個硅原子排成一串的長度的量子點,能夠控制非常小的電子群的運動,并且不與奇異的量子效應發生矛盾。
而這樣一根小小的量子阱激光器,供貨商的報價就高達二十萬,而且也非常的不好買,因為禁售原則,阿美堅那邊根本就不會將這玩意賣給我們。
最終還是斥資了巨額的資金,才將這玩意買到手。
沒辦法,沒有錢解決不了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錢還沒給夠。
在安裝完了量子阱激光器之后之后,還有量子干涉元件傳感器,這是一種新型的傳感器,跟量子計算機三件套比起來,這玩意倒不是挺難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