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啊,大驚小怪的做什么,才8個億的訂單而已,中芯那邊不才給我們下了17個億的訂單嗎?
等等,你說什么?誰給我們下的單?”此時在值夜班的銷售部門經理,大概三十多歲,身材有些發福的他,也是捧著個保溫杯走了過來。
“經理,給我們下訂單的是大唐科技!是大唐科技啊!”小劉連忙拉著經理來到了自己的電腦旁,指著其中的一條信息。
“臥槽,大唐科技?我記得他們不是搞重工業的嗎?這兩天風頭很火的新興科技企業,他們也想搞芯片?
這...這不合邏輯啊。”此時銷售部門的經理也是一愣,隨后馬上將這個消息匯報給了還在睡夢中高層。
當然了,他只是發了一條信息簡單的說明了一下情況,這三更半夜的打電話過去,他才不敢冒這個風險。
“他們哪里來的能力生產芯片啊?光刻機搞出來了?”此時小劉也是有些懷疑人生了,一個搞重工業的來搞芯片?
這不鬧著玩么。
“他們下的是什么訂單?蝕刻的單子?”
“是啊,他們從另外幾家晶圓廠,下了一百萬份晶圓的訂單,然后送來我們這里,讓我們以最快的時間完成蝕刻等一系列步驟,
然后將蝕刻好的圓晶送去大唐科技。”小劉看了一眼訂單上面的數據,開口對經理說道。
“這樣子啊,反正我們只是個搞供應鏈的,管他那么多干什么,畢竟現在這個年頭經濟不景氣,估計董事長知道了之后能開心死。”銷售部門的經理也是開口說道。
其實大多數人認為生產芯片,只是用光刻機在切割好的圓晶上,用激光將晶體管按照芯片設計公司那邊給的方案,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將晶體管“打”在圓晶上,芯片就這樣造好了。
其實這只不過是一些為了流量的自媒體,大幅度簡化掉了芯片生產的流程,大肆鼓吹光刻機的罷了。
光刻機用激光將晶體管打在圓晶上,只是最后一個安裝步驟,在這之前,還需要將圓晶進行蝕刻,也就是所謂的“挖槽打地基”。
而安裝有光刻機,那么“打地基”則是要有蝕刻機來完成。
一般正常的情況下,一批沙子在經過提煉,變成了圓晶之后,就可以在芯片廠里面進行蝕刻,再到最后的光刻機收場。
但是國內的芯片行業起步畢竟很慢,一般這些工作都是分為各大公司來完成,比如說制造圓晶是一家公司,蝕刻又是一家公司,用光刻機來將晶體管打上去,又是另外一家公司。
而這些公司組成了一條脆弱的供應鏈,只要有其中一個環節的工藝不達標,那么整個芯片的水平就上不去。
不管你光刻機有多新,可以將多少納米的晶體管打在圓晶上,只要我蝕刻機這邊的工藝突破不到,我只能給你搞個45納米的坑,那么你的光刻機即便是達到了5納米也沒用,因為壓根就裝不上去。
所以國內的芯片行業落后,在真正意義上講的不僅僅是光刻機方面的落后,更是代表著目前國內整一個供應鏈體系的落后。
只要有一個供應商掉了鏈子,那么整個供應鏈就等著歇菜吧,再高端的制程也弄不上去,要么去找別的代工廠,要么就乖乖等技術突破吧。
所以光刻機和蝕刻機有著本質上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