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一個封閉的生態里面,有多少物種的存在才能適合人類的生存,也是一個很好的科學話題。
科學家后來發現,盡管只有八個人,但是“生物圈2號”內部投放的動物植物種類實在是太少了,他們想象中的“生態鏈”并沒有建立起來。
當然了,得到啟發的除了純粹的科學研究,還有人類社會學研究甚至心理學研究。
比如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之下,因為意見不合,即便是八個科研人員,也分為了各自四個人的兩個幫派,在平時兩個幫派之間幾乎都不溝通和交流。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中,先后進入了“生物圈2號”內部的兩批科研人員中,各自有一對男女在出來之后組成了夫妻。
更是有媒體調侃,其實這對于科學實驗來說,倒是更適合真人秀,更適合電視節目。
在后來“生物圈2號”不再進行實驗之后,便是開始對游客進行開放,作為一個旅游景點。
只不過當時的投資人并不希望看見這樣的結果,所以在1996年,他將這座巨大的實驗室交給了哥倫比亞大學,并且追加了4000萬美金的投資。
之后在1998年,一篇關于“生物圈2號”對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人造海洋影響的論文,發表在了《科學》這個雜志上。
后來人們開始認識到,原來“生物圈2號”真的可以在研究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領域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所以當時的哥倫比亞大學野心勃勃,希望將“生物圈2號”打造成地球生態實驗,科研,交流的一個基地,并且自己又追加了數千萬美金的投資。
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2011年,亞利桑那大學從哥倫比亞大學的手中,接過了“生物圈2號”。
只不過不管怎么改變,當年的那個投資人卻是一直都初心不改,從來都沒有中斷過資助,單單是維持“生物圈2號”的電力供應,每年都需要花費100萬美金,還不包括其他的費用。
如今“生物圈2號”依舊是對游客開放,但是同時也已經啟動了幾個關于對地球生態研究的科研項目,以及人類殖民外星之后的基地維生系統的研究。
當時的葉凡還在很小的時候,就在一本《少年科學畫報》上面看到了一篇關于“生物圈2號”的報道。
當時給葉凡的感覺就是兩個字:震撼。
葉凡當時瞬間就覺得人類真的還可以這么偉大。
等到后來長大了之后,葉凡才發現,這個對他少年時期造成了很大影響的“生物圈2號”,其實最后是失敗了。
但是后來葉凡仔細一想,這場實驗,真的可以用“失敗”來形容嗎?
建造“生物圈2號”并且開始實驗,本身就是為了證明,人類是否可以通過一個密閉環境下的生態系統生存下來。
只有生存下來了,自然就可以證明很多東西,生存不下來的話,難道就不可以證明另外一些東西嗎?
比如說影響大氣各成分比例的新原因,或者是溫室效應對于海洋的影響,甚至人與人在極端環境下的社交模式,這些不都是通過“生物圈2好”的探索得到的嗎?
“生物圈2號”用客觀事實證明了,地球通過幾十億年的金華,孕育了生命,成為人類適合的居住的星球,是有萬千內在聯系的原因的,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就可以模擬出來等
而這也是恰恰說明了“生物圈2號”的實驗并能夠被簡單的歸類為失敗,因為它讓人們認識到了地球家園的唯一和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