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500年前,就好像是印刷機從發明到廣泛應用,只花了100年左右的時間,到了今天,一個產品例如移動電話和萬維網,從發明到廣泛應用,只需要短短幾年的時間即可。
在這種情況之下,別說是我們普通人了,就連科學家也經常低估指數增長的強大威力。
例如說是1990年所開啟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有科學家認為,按照當時的速度的話,完成那個項目最少需要一百年的時間。
然而結果卻是出乎意料的快,在2003年,所有的測序工作都已經全部完成了。
以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計算機領域,說起來大家可能都不信,經過短短五十年的時間,燒錢無數的阿波羅11號登月的計算器能力,還不如如今十幾塊錢的便捷計算器強。
而一臺iphone的計算能力則是阿波羅11號登月導航計算器的計算能力的上億倍,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到科技進步的驚人速度了?
在未來,很有可能因為你賴床睡了一整天,在第二天的世界可能已經發展到了你難以理解的地步了。
而庫茲韋爾覺得,增長的極限會出現在2045年,那時候科技增長的函數切線幾乎是以垂直的姿態進行的了,每時每刻的科技進步,可能都要超過過去的一切的成就總和。
大家能想象到技術奇點到來之后的幾個小時的時間里,這個世界會發生什么嗎?反正我是想象不出來了。
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將會讓我們到達技術奇點。
那么問題又來了,什么技術會帶領我們走向技術奇點呢?有的人認為是量子計算機,也有的科學家認為是可控核聚變技術。
但是庫茲韋爾覺得打開這扇大門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因為他認為未來的技術會發展到我們人類所無法理解的地步。
而人工智能可以擁有比人類更快的思維速度,更別說像是人類一樣聰明了,而在庫茲韋爾的觀點中,未來的AI絕對會遠遠超過如今人類的智慧,真正的成為全知全能的神。
當然這并不是信口開河,庫茲韋爾也給出了他的理由。
首先人工智能的技術成長的很快,因為人工智能所代表的信息技術,是最接近指數增長模型的,而且可以無休止的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在短時間之內,對世界的認知就可以更新換代好幾個版本。
其次它們“思考”的速度也很快,機器可以在近乎光速的速度下,進行信號的處理和轉換,而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信號傳輸的速度為100/S,比機器慢了300萬倍。
而且人工智能是具有可塑性的,也就是擁有改變結構的能力,人類大腦的體系結構則有著自身的生物局限性。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還可以快速的共享資源,比起人類的語言文字的效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