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中心周圍三公里已經全部戒嚴,大量的機械警衛在周圍不斷的巡邏,要是發現有人靠近,就會將對方驅逐。
畢竟這是首次發射火箭,所以葉凡請了許多業內德高望重的專家進行駐場和指導,確保萬無一失。
在發射中心的最側面,已經建立起來了一座高達一百五十米,重大2500噸的“鋼鐵巨人”。
這是一座大型的火箭發射塔,在黑夜中閃爍著星星點點的光芒。
發射塔最大的懸臂,也就是發射前罩在火箭兩側的結構長達28米,可謂是“身強體壯”了。
如果從發射塔的頂部往下看的話,那么就會發現發射塔跟塔身和懸臂呈現一種“K”字形,而發射塔上的許多設施都是可以旋轉的。
這是蘇鶯的團隊在精心考慮過了之后的設計,并不是隨隨便便就進行設計的,跟火箭的發射息息相關。
在火箭起飛之后,可能會產生水平方向的漂移,在專業領域,這個可能存在的漂移量被稱之為火箭安全漂移量。
為了保證火箭的安全發射,就需要發射塔距離火箭要有一段距離才行,讓開火箭飛行安全的漂移量。
由于火箭在發射之前還需要發射塔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和操作,而發射塔距離火箭的距離并不近。
于是發射塔上的工作平臺和勤務臂都設計成為了旋轉式的,而吊車則是設計成為了臂架式。
這樣的話,工作平臺的懸臂以及吊車在發射之前就可以大幅度的旋轉,使得各種設施確保可以接近火箭,而又可以留出一部分的距離。
所以發射時再留出足夠的空間保證火箭的安全發射,在發射之前,工作平臺是閉合包住火箭的。
此時大唐科技的火箭發射塔正是閉合的,因為此時正在進行火箭最后的發射準備工作。
然而這么大的工程,有九成都是采用了智能機器人進行建造和檢查,人力資源所占用的比率已經非常小了。
否則的話,發射中心也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面就建立完畢,并且可以迅速投入到火箭發射中。
此時發射塔的懸臂,也就是發射塔的四段回旋平臺環抱火箭的時候,可以形成遮風擋雨的封閉空間,保護火箭。
在回旋平臺內還設有升降平臺,供測試人員開關艙門,卸裝儀器,連接各項設備的插頭,測試和航天員進艙使用。
上部回轉平臺設置了瞄準窗口,以確保火箭的瞄準。
上百米高的發射塔上,還有這一個大型的吊塔,此時吊塔已經連接上了網絡,人工智能正在操控吊塔在進行最后的發射程序準備工作。
吊塔除了正常的運輸作用之外,在飛船出現故障的時候,還可以完成逃逸塔跟運載艙的下卸,等到飛船排除故障之后,再進行逃逸塔跟運載艙的起吊,跟火箭再度組裝。
在發射塔內部,各種指示燈像是繁星點點一樣在閃爍著,通過大唐科技授權的直播機器人的直播,所有人都看見了發射塔內部的那枚大型火箭,以及寬敞的發射塔內部。
在火箭發射前夕,直播機器人給全國的觀眾,展示了各種動力電纜,氣管,推進劑加注管,水管,爬梯等設備。
三十分鐘后,發射程序準備完成,所有智能機器人,以及正在檢查的工作人員進行撤離。
在直播間里觀看直播的觀眾們,都越來越緊張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