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類并不是沒有“火種計劃”這個概念。
在北極圈距離極點1000多公里的山體里面,人類建立了一座“末日種子庫”,里面存放著一億顆來自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子。
這是現實的“植物諾亞方舟”,也被稱之為人類最后的希望。
這個“末日種子庫”的簡歷,是挪威鎮府為了應對世界所發生大規模災害從而提前做的一個準備。
如果有一天,真的如同“天災日”的那一場末日般的災難來臨,它將會是人類最后的希望。
無論是氣候變化,還是自然災害,還是核戰爭等導致地球和人類面臨毀滅,永遠喪失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的時候,這里將會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
種子庫建立在北冰洋斯瓦爾巴群島永久凍土帶區的一座砂巖山內部120米處,這里地理位置非常的偏僻,氣候非常惡劣和寒冷,人跡罕至。
然而這些劣勢卻在這里轉化成為了優勢,因為這里遠離外界的威脅和戰爭沖突,并且低溫環境之下,非常適合種子的長時間儲存。
在外圍有著厚達一米的水泥墻,此外種子庫內部還配備有防爆門和兩個密封艙,可以抵御6.2級的地震甚至是原子彈爆炸。
種子庫內部的面積大約有一千平方米,分為三座儲藏室,里面常年維持零下十八度,即便是意外停電,這里也可以常年保持低溫,而且估計室溫要在兩百年后才能緩慢升級到零攝氏度。
每一個儲藏室內部都設置了金屬架,可以存放一百五十萬個樣本容器,加起來這里一共可以儲存四百五十萬種主要農作物的二十五億顆種子樣本。
幾乎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在這座“種子銀行”存放了種子,都在為了以后的各種災難做著準備。
可以說這里收藏著全世界種類最為豐富的農作物基因,來參觀的人可以在這里面看見一萬三千年的農業歷史。
同時這個種子庫也可以說是在為全球農作物進行的一次“備份”。
如果有一天,某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農作物因為戰爭或者內亂而遭受到毀滅,甚至是全球性的大災難的時候,人們就可以從這座種子庫里取出之前儲存在這里的種子樣本。
利用這些精心儲存的種子即可重新啟動農作物生產,因為里面有很多種子在極端的環境之下都是有可能存活的。
不僅僅是挪威的末日種子庫,世界各國都投入了不少資金,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種子庫,設置還有國家建立了人類文明數字資料庫,可以在長達一千年的時間里,保存當今人類許多的數字資料。
然而很可惜。
這些末日種子庫和末日資料庫,都是建立在地表上的,換一句話來說,都是建立在母內部的資料庫。
如果母星這邊出了災難,那么資料庫也會隨之毀滅,而在毀滅之后人類利用資料庫重建家園的想法,很大的概率也只是人類一廂情愿。
畢竟不管怎么說,只要人類還沒有走出母星,那么始終都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
而在天災日那天,人類也發射了一個衛星,上面包含了人類大部分的數據資料,整理成一個數據資料庫,發送上了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