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重物上可以搭載一些同步軌道站所需要,但是卻并不容易建設的功能模塊,例如大面積的太陽能板等。
畢竟目前是沒法將核聚變反應堆給搬上去的,所以除了特別大型的飛船之外,其余的飛船都是靠著本身的超級電池來提供電能,亦或者是加裝太陽能板收集恒星能源,來提高飛船的續航能力。
而配重物的話,它自身也可以作為一個同步軌道站來使用,只不過這個同步軌道站比較遠罷了。
太空中的環境無比的復雜,兩個同步軌道站的建設和維護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倒不如將太空電梯給搞好,再在修建了一批太空采礦飛船之后,在遠地端開展太空重工業廠房,來生產相關的稀有金屬和材料。
太空電梯工程中的最后一個難點,就是在于轎廂了。
別看這玩意跟電梯的客艙一樣,看上去毫無技術含量,但是實際上這玩意建設的難點根本不亞于配重物。
轎廂最大的問題是在于如何上升,同時在上升的過程中如何增加切向速度。
而且要保證其上升速度不能太快,否則轎廂里面的乘員就會因為大氣摩擦,亦或者是因為承受太大的G過載而死。
同時在下降的時候,也要維持一定的速度,既要保證時間上的迅速,同時也要保持一個合理的速度,否則的話轎廂跟一個直接砸向地面的隕石沒有什么兩樣。
目前而言,起源有兩種解決方案,就是像火箭一樣,在其轎廂下面安裝相關的增加推力的設備,從而推動轎廂上升。
反重力引擎則是第一個被排除了,畢竟反重力引擎的體積非常的龐大,目前以大唐科技的實力,還沒法將其小型化,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其上升的速度太慢了。
反重力引擎法主要是因為笨重,而且升空速度慢,除了這兩個缺點之外,其平衡穩定,在萬米高空也能穩如泰山這一點,就不是其他的引擎可以相比的,然而就是笨重和速度慢這兩點,就足以排除反重力引擎了。
畢竟如今的反重力引擎還是處于第一代,就算是同步軌道站可以對其施加相關的拉力,讓其加速上升到大氣層上空,也最少需要八個小時的時間。
如此長的時間,送人是有點難度的了,只能用來送一下貨或者是啥的。
而化石燃料引擎又不現實,畢竟太空電梯是可以重復利用的,若是搞化石燃料引擎,背著個大型燃料罐,雖然體積小了很多,但是完全沒有實際應用的價值。
所以目前就將這個目光放在了離子引擎上,等到第三批采礦飛船回來之后,第三代離子引擎所提供的推力,足夠推動相關的設備推出大氣層,而且還可以保持合適的速度。
然而這個方法有一個問題,就是由于角速度不變,在上升的之中的話,半徑增大,線速度是會不斷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