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協會是一個嚴格的行業工會,他們擁有嚴肅的入會宣誓儀式、繳納高額的會費,同時擁有統一的會員標識,由中央到地方一套完善的分會結構,甚至也有一些秘密行動小團隊。
1802年,當起毛機開始引入嚶國威特郡的時候,剪絨工人為了自己手頭的工作奮起反抗。
在接連的特種行動中,工人們破壞了3座工廠,同時還有其他6所工廠蒙受了損失。他們蒙面闖入工廠,同時拿著自己工作用的剪刀,高喊著為了生計!等話語,毀壞了工廠,最嚴重的萊丁頓工廠遭到了完全的摧毀,損失超過了8000英鎊。
此后,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迅速逮捕了肇事的工人,但在審判的時候卻遇到了難題。因為愛德華六世100多年前的法令仍然沒有廢除,因而到底是工廠主先違法還是工人先違法,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盡管找不到直接證據,但簡明協會很可能和這幾場襲擊工廠的事件有關,他們之后順水推舟,利用約克郡呢絨商人本杰明·高特非法雇傭學徒,展開了長達4個月的高特大罷工,聲勢浩大,但成果甚微,僅僅是高特放棄雇傭學徒了事。
簡明協會的領導人看到了工人階級的力量,準備利用群體性罷工和游行的方式,爭取工人的權利。從此開始了為時7年的立法斗爭。
他們提出了要恢復起絨機的禁令,同時要求限制其他機器數量,提高工人待遇等。簡明協會一度獲得了3.9萬人的簽名支持,他們通過合法的手段將訴求將其提交到下議院。
然而議會中貴族和資產階級占到了主要成分,他們并不會考慮工人階級的想法。于是又通過合法的手段,將這項議案不斷的擱置不表,長達數年的時間。
到了1809年,喬治三世宣布廢除所有呢絨行業的舊法令,宣告著簡明協會領導的和平改革運動的失敗。
事情已經非常明了,嚶國政府打算通過強硬的產業政策,來推動產業升級,用機器來完全代替手工生產。
在勞動者保護法匱乏的當年,這批失業的工人得不到政府、社會的任何救助和保障,逐漸成為了一顆定時炸彈。
1810年代,嚶國受到了拿破侖的雙重打擊,一方面是戰爭的泥淖,另外一方面是歐陸封鎖政策,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小麥價格的高速失控。小麥的價格一度達到了120先令/夸脫,而當時連剪絨工這樣曾經的高級工種也只有8-12先令/周,一個童工一天只能掙1個先令。
此時,織襪機器的廣泛運用成為了盧德運動的導火索。織襪機能高速的縫制襪子,但質量奇差、價格低廉,一下子沖擊了市場,使得無數傳統織襪廠紛紛倒閉,工人失業。工人們曾經呼吁工廠主不要使用織襪機,但收效甚微,于是展開了一場暴力運動,即為盧德運動。
盧德之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萊斯特郡,一位名叫盧德的工人率先砸壞織襪機;一種說法是盧德是傳說中的人名。
這場運動以剪絨工為核心,包含了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下層民眾,聲勢十分浩大,一度讓英國國內鎮壓叛亂的軍隊大于在歐洲戰場上和拿破侖作戰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