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3年1月12日舉行了一場對盧德分子的集中審判(眾多零星審判中的最大一場),66人中包括喬治·梅勒的17人被判處死刑,6人被判處7年流放,1人被判處終身流放,16人被保釋,其他人無罪釋放。
持續將近一年的盧德運動就此平息。
而嚶國鎮府為了本國的長久發展,毅然決然推行強硬的產業政策,保護新發明和新創造,勢必要讓先進的機器生產全然代替掉落后的人工生產,從而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盡管如此,盧德運動的“繼承者”們仍然活躍在嚶國社會,他們有時候和工廠主爆發零星的沖突,有時候以工會的名義提出新的政治訴求。
到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后,嚶國的憲章運動如火如荼的開展了起來,工人階級通過和平游行、請愿書、甚至暴力沖突等方式,為自己爭奪到了選舉權和各種社會保障權利。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盧德運動的解釋都是工人階級反抗資產階級壓迫而形成的起義,但后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盧德運動中的工人并非將矛頭指向工廠雇主,而是指向能夠取代他們工作的機器。
這場運動,實際上是工人們誓死捍衛“手工生產”的一種運動,盡管機器生產效率更高,但眼前的生計難以為繼,對于工人來說,哪兒還顧得上未來?
其實在紡織業發達的不少歐洲地區,人們對于機器的抵制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在意志帝國地區,因為工人行會的實力太過強大,工人能通過“民主表決”的方式選擇將機器的發明家扔到水里淹死,從而保住了他們的“飯碗”,但其后果也是致命的。
對于機器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嚶國和意志帝國地區的紡織業發展水平,嚶國一系列的專利法、發明法等強硬的產業保護政策讓第一次工業革命率先在嚶國地區發展和完成,成為了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
但這中間是無數工人、殖民地百姓、奴隸的血與淚。
這樣的重商主義策略側面證明了,自由市場和自由競爭是無法催生工業革命的,先勿論壟斷公司對本國市場的沖擊,假如全然放開,做“小鎮府”,那就連國內各種利益集團的矛盾都難以調和,連時代發展方向都難以掌握。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隨著工人階級的活躍,歐美國家陸續出臺了許多失業工人的保障法案,包括時工作時、辭退補貼、失業補貼、轉業技能培訓等等的公共服務,幫助那些在新技術的沖擊之下失業的工人重新找到工作,使得盧德運動這樣的非理智、暴力運動在歷史上慢慢銷聲匿跡。
但如今,仍然有許多人以“新盧德分子“自詡。他們擔憂在人工智能和新的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后,社會上會出現集中性的大規模失業,以及擴大化的貧富差距,從而導致社會動蕩,因此他們堅決反對科學技術的發展。
在這其中就包括美國天才科學家卡辛斯基,他智商167,16歲就考入了哈佛大學數學系,本碩畢業后用數個月的時間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他為抵抗新技術的發展斷然隱居,連續18年的時間給美國著名的科學家郵寄炸彈,造成3人死亡和20人受傷。
他向美國報社郵寄了一封信件,稱假如能公開自己的學術論文自己就會停止恐怖襲擊,而那篇之后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發表的論文名叫《工業社會及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