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幫瘋子科學家,連神經元跟電子脈沖信號的概念都不明白,又何談什么用現有的科技手段,制造意識傳輸器呢?
人類的神經元與電子脈沖信號非常的相似,然而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若不是葉凡兌換了意識傳輸器的科技,怕是也會陷入跟他們一樣的誤區之中。
如果僅從單神經元,斷章取義地來看,鋒放電頻率、延遲時間、以及鋒電位間隔等許多統計特性都是有意義的。
不夸張地說,凡是你能想到的常用統計量,總有神經生物學家能在腦內找出某些個神經元,使得它們的統計量與生物體的行為相關。
單個神經元的通信機制則相對簡單些,最主要的方式是化學突觸。
神經科學最大的誤解之一,就是有很多人以為腦細胞是靠像計算機一樣傳遞電脈沖信號。
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用簡短到不貼切的語言描述,神經元放電只是為了改變自身的狀態,從而激發自己和另一個神經元相連接的部分(突觸),釋放化學物質(神經遞質),而這些化學物質被下一個神經元接收后,又會改變它的自身狀態——譬如使得它更容易放電,或者也許是更難放電。
在很有些地方,譬如視網膜,也存在電突觸。但從數量上說,電突觸比化學突觸少很多,有的理論認為從信息論角度看,此種信息傳遞的效率很低,但是電突觸的功能也在逐漸被一步步揭示出來。
在神經元之間,興奮是通過化學信號來傳導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每個神經元都有樹突和軸突,樹突的作用是接受感受器或上一級神經元傳來的刺激,軸突(連接下一級的樹突或胞體)的作用則是將興奮傳導給下一級神經元或是效應器。
為了適應這樣的功能,軸突的末端有一個膨大的部分,叫做突觸小體,其中還有大量囊泡,包裹著神經遞質(化學信號),當電信號傳導到突觸小體時,它就會將這些神經遞質通過突觸前膜釋放到組織液中,在下一級神經元的突觸后膜(下一級細胞的樹突或胞體與上一級軸突相接觸處的細胞膜)上有大量神經遞質的特異性受體,它們與遞質結合,使得興奮傳到下一細胞。
但是樹突和胞體中不存在含有神經遞質的囊泡,所以當電信號傳導那里時,這些部位無法釋放遞質,也就是無法將電信號轉化為化學信號。
而另一方面,突觸后膜以外的膜上也不存在與遞質特異性結合的受體,所以因為這些原因,使得化學信號只能單向傳遞,從而實現了興奮在整體上是單向向前傳,而不會回來。
在這些基礎理論之下,所謂的利用電子計算機的電子脈沖信號,來強行模擬神經元的化學信號傳遞,本身就是一個不合理的行為。
而如今蘭嵐的一部分基礎意識,已經被他們利用這種瘋狂而又錯誤的手段,直接從腦海中導了出來。
其實這幫瘋子科學家還是歪打正著了,利用營養液對人體造成的巨大刺激以及傷害,強行刺激大腦釋放強烈的化學信號。
最后利用化學信號以及電信號雙管齊下的方式,才能成功的將一部分意識導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