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由這條龐然大物在大唐科技里面轉幾圈,都能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
但是很明顯,它的目標并不是破舊總部大樓,也不是總部大樓后方的重工業廠房區,而是在重工業廠房后方的重核聚變發電廠!
此時一眾記者都恐慌不已,甚至有的人連忙關閉了全息投影裝置,連現在依舊還在進行的直播采訪都懶得采訪了,直接準備跑路。
別人不知道,但是他們還能不知道嗎?
大唐重工后方的那幾個巨大的廠房和煙筒,不是核電站是什么?
雖然大唐科技至今都沒有承認過那是核電站,但是自從大唐科技跟鎮府進行了一些交接之后,鎮府就開始在全國各地,甚至是一些遠離河流區域的地方修建核電站,就已經能夠說明一些問題了。
雖然大唐科技的很有可能是最新的核聚變技術,但是不管怎么說,核聚變還是核裂變,那都是核!
在這個談核色變的社會,只要說到了核,那就肯定會有核輻射,肯定會是大范圍擴散,肯定會死很多人。
這是長期以來的教育和資料普及所形成的效果,并且人們也深信不疑,實際上核輻射的效果也同樣是如此。
但是這僅限于核電站的一種,那就是裂變發電站,而不是聚變發電站。
傳統的核電站,都是由核裂變的方式進行發電的,其安全性并不高,同時一旦造成泄露,相關的地方幾十年之內都不能進行居住了。
核裂變釋放能量是與原子核中質量-能量的儲存方式有關,從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鐵,能量儲存效率基本上是連續變化的,所以,重核能夠分裂為較輕核(到鐵為止)的任何過程在能量關系上都是有利的。
如果較重元素的核能夠分裂并形成較輕的核,就會有能量釋放出來。
然而,很多這類重元素的核一旦在恒星內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時要求輸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發),它們卻是很穩定的。
不穩定的重核,比如鈾-235的核,可以自發裂變。快速運動的中子撞擊不穩定核時,也能觸發裂變。
由于裂變本身釋放分裂的核內中子,所以如果將足夠數量的放射性物質(如鈾-235)堆在一起,那么一個核的自發裂變將觸發近旁兩個或更多核的裂變,其中每一個至少又觸發另外兩個核的裂變,依此類推而發生所謂的鏈式反應。
這就是稱之為原子彈(實際上是核彈)和用于發電的核反應堆(通過受控的緩慢方式)的能量釋放過程。
但是一旦控制失控的話,就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就好像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一樣。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除了鈾外還存有100公斤钚,每一毫克钚就足以使人喪命,钚的半衰期是24萬5000年。
前蘇聯采用建造“石棺”的方式用鋼筋混凝土將核電站整體罩住。
等“石棺”壽命到了繼續修建新的“石棺”,因為技術一直在進步,所以“石棺”的質量以及該區域的風險會慢慢的降低,但是這個事件的影響是永久的。
而根據專家評估,切爾諾貝利地區在未來的萬年內,幾乎都不能住人了,由此可見核輻射所帶來的危害有多恐怖。
與之相關的,還有升陽帝國的福島核電站,那塊地方也因為核輻射而變成了鬼城,至今無人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