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圖一路從江夏,來到南郡,在江陵停留幾日之后,來到了秭歸縣。
秭歸縣的政務、尤其是水利興修方面,著實令六部官員與白圖都眼前一亮——快趕上將軍府時期,揚州的平均水平!
秭歸縣本就在長江之側,水系豐富,西面既是巫山,縣境內有部分巫山余脈,與巴郡山川相隔,坐在江水出巫山的位置,的確是興修水利的好地方。
不過……要知道在劉表時期,荊州府對于各縣地方的民生水利工程并不看重,而且也沒有水泥之類的利器。
這種情況下,秭歸能達到揚州的平均水準,已經足見其縣令才能……
對此雖然六部官員嘖嘖稱奇,但白圖是早有些預料的,畢竟這秭歸的縣令,正是大名鼎鼎的李嚴——行吧,其實也不算鼎鼎。
作為一名內政型文官,在朝政上,李嚴顯然有很大缺陷,算是諸葛亮的……半個政敵?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或者說是與東吳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只是這個錯誤他不得不犯。
敗走白帝之后,劉備已經沒有挽回錯誤的機會,只能最后安排下后事,而“白帝托孤”可以說是劉備最后的成功,諸葛亮沒有辜負劉備對他的信任,哪怕最終北伐未竟也非戰之過。
不過實際上“白帝托孤”時,劉備囑托的是兩個人,另一位就是李嚴!
如果當時法正還在的話,或許會有更好的選擇,但是沒有如果……
歷史上李嚴先是在荊州出仕,為秭歸縣令,之后在曹操入主荊州時,投奔西川,為成都縣令,在劉備與劉璋反目,于綿竹兩軍對峙時投降劉備。
故而李嚴和費祎、董允一樣,算是有西川背景的荊州人,在劉備生前基本一直在西川top5的行列中,尤其是法正、劉巴相繼去世后,李嚴儼然位次于諸葛亮。
不過在托孤之后,李嚴不僅經常與諸葛亮意見相左,而且……人緣不好,脾氣糟糕到“費觀和李嚴關系好”這種事情,居然都能特地寫進史書里。
而且劉禪也對諸葛亮更加親近,很快就疏遠了李嚴,于是李嚴立刻換了個套路,表面對諸葛亮很恭謹,甚至攛弄諸葛亮授九錫……
后來在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的時候,李嚴督辦糧草不利,令諸葛亮不得不撤軍,事后又在劉禪面前反咬一口,告諸葛亮的黑狀,結果諸葛亮仿佛主角一樣,直接拿出了李嚴給他的傳書,揭露其謊言,瘋狂打臉輸出,至此……李嚴被罷官,再也未被啟用。
之所以是“半個政敵”,是在李嚴在諸葛亮對手列表里根本不露頭。
李嚴在被罷官之后,雖未再用,但諸葛亮卻將其子李豐,提拔為丞相府長史——也就是自己的副手,依舊負責督辦糧草。
大概諸葛亮也未拿他當對手,只是他一廂情愿罷了……
“下官李嚴,拜見楚王,見過各位大人。”此時李嚴得白圖召見時,還有些激動。
畢竟他自己知道,自己在秭歸的政績很不錯!
雖然在劉表時期,荊州府不在意這些,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楚國應該會重視他的功勛。
李嚴此時三十出頭,中人相貌,氣質上雖不油膩,但卻有些令人不喜的“昂揚”——五分懷才不遇、伴著五分自視甚高的那種。
比如李嚴一進來,便直勾勾的看著白圖。
白圖倒是不講究不讓屬下看自己的那套,否則沒有眼神交匯,彩虹之源的效果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