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鑄造五銖錢,會被認為是負責任的勢力。
按照漢制,十六兩為一斤,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代一斤約么是后世的半斤多,五銖也就是3克多些。
而白圖對于這些儀式感滿滿,但背后都是反人類的混合進制已經受夠了,從楚國建立之初,就開始重新規范度量衡。
楚斤和漢斤變化不大,只是特地在各縣都重新鑄造了標準砣,算是重新精確,相當于后世的半斤、250克。
之后十兩一斤、十銖一兩,也就是一株相當于2.5克,同時最小的楚幣,也正是以一銖為規格,也算是向民間強推“楚銖”與“十進制”的概念。
甚至特地還鑄造了一當十的“大錢”,不是為了省銅,因為大錢的用料也是一兩、小錢的十倍……
至于防偽……主要是靠在鑄造中,加入微量其他金屬,而且銅錢的偽造成本本身就很高——真用同等重的銅來鑄偽楚幣也意義不大,畢竟銅本身也是貴金屬。
加上對國內發現鑄偽幣,立斬不赦,發現外來偽幣直接下調諸侯交易級別的重罰,偽幣問題也不用太擔心。
另外楚國依舊認可主流的一金萬錢——一斤黃金,可作為萬錢使用。
不過僅認可真正的黃金,而不是黃銅……實際上漢代的所謂將“黃銅”稱為“黃金”,也僅存在于封賞的時候,這樣聽起來好聽些,另外就是銅錢作為錢時,會被稱為“金”。
實際上一斤黃金,兌換相當于百斤銅幣的比例,在秦代時就是存在的,這指得也是真正的黃金,漢代人是能夠區分金與黃銅的……
只是漢代的金價,其實很低,才僅僅是換得百倍重的銅錢。
另外楚國還認可,不是很主流的“三銀換一金”,這是前漢時持續了很久的主流兌換比例,三斤白銀,可以換取一斤黃金。
算是白圖在為銀幣交易鋪路——以銅的儲量,作為交易金屬,遲早有不夠的時候,不過有亶州,銀幣可以放心大膽的用!
開采之后,完全可以用“三銖銀幣”,作為直百錢使用,三兩小腚可以作為萬錢的單位。
只要“鎖”住亶州的銀礦開采渠道,就不用擔心通脹——亶州的儲銀,在很長時間里可以碾壓其他銀礦。
至于紙幣,白圖準備等銀幣普及后,再用“銀票”過渡,想來足以堅持到更可靠的貨幣體系建立。
對于楚國在推行“楚幣”上的動作,其他諸侯自然不會沒有察覺,只是反應各不相同。
漢室名義上禁止楚幣在中原、關中、西涼流通,如果不是事不可為,劉協甚至想收集楚幣,熔鑄成漢五銖錢,來彰顯權威……可惜,他沒錢。
只能找人寫寫文章,抨擊下楚國改變十六兩、二十四銖進制,背后的違背禮教、有違天道等等……
不過所謂的禁止,也就是京畿一帶,明面上不會有楚幣流通,實際上雍侯、翟侯、塞侯、鄭侯,根本不會特地制止各自的屬地流通楚幣。
唯有齊侯劉備,堅決禁止楚幣在東萊以外的徐州、青州地區流通。
東萊郡因為有楚國的兩個港口,是貿易大郡,故而一定程度上,能夠容忍楚幣作為流通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