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火炮,已經是后裝炮——而且是有螺紋炮閂、密閉良好的后裝炮。
歷史上前裝炮與后裝炮的誕生,基本是同一時期,只是直到18世紀,后裝炮都有著致命的弱點——菜!
其威力遠小于同口徑的前裝炮,因此并不被看好。
原因很簡單——漏氣。
前裝炮只要留出火繩孔,其他部分完全一體,不存在密閉性的問題,直到拿破侖時期,軍隊也是以前裝火繩炮為主。
戰斗時將火藥、填充物、炮彈本體,依次“懟”進炮筒里,之后用鐵簽從炮筒尾部的火繩孔刺入——對應內部的火藥部分,再插入引火繩,之后引燃。
完成一次炮擊之后,還要用長炮刷迅速清理炮筒內的燃后物殘余。
不過當各式密閉炮閂出現,后裝炮開始漸漸占據主流……
哪怕炮閂密閉時,也需要不小的手動操作,但也比從前面“懟”火藥和炮彈進去要快一些,并且因為可以從后面打開,清理也更快,射速至少比前裝提升一半。
即使楚國因為跳科技,而錯過了一些“精益求精”,并且……火藥制取相對較弱,畢竟網上可不會有高爆火藥的配方。
但是現在楚國的后裝火繩炮,也完全能達到拿破侖時期發(四聲)國前裝炮的水平。
可惜楚國的火炮,還沒有進入擊發時代——燧發炮倒是勉強可以,畢竟無論是燧發機構還是炮閂,都沒有什么跨時代的技術,欠缺的只是創意,以及……機關構造罷了。
但燧發炮對比火繩炮優勢有限,因為火炮的引火孔,比火槍要大得多,沒必要追求燧發。
而要進入擊發階段,需要能夠引燃的“雷汞”,至于雷汞怎么提煉、制成,白圖還真不是很清楚,畢竟硬盤的資料都是合法在網上搜索的,最多是有些原理性的說明,不會真的一步步教你怎么制造引火雷汞。
對此白圖也只是指出大方向,希望于吉能夠用他的“畫符”,發現的雷汞的制成方式。
同時楚炮在炮彈方面,依舊是分裝炮,也就是火藥與炮彈分開。
這令眼前的火炮,看起來操作也不是很簡單,好在已經是后裝——否則用小棍慢慢捅的方式,怎么都覺得過于原始。
其實總的來說,楚國在軍械方面,是落后于其他工業的。
相比于蒸汽裝甲艦,后裝炮要早了大半個世紀出現,同樣楚國的火車,現在也只是缺乏真氣動力,并沒有著急鋪就鐵軌而已。
如果放在幾年后看,只要真氣動力的來源解決,楚國在很多方面,其實是領先了軍備一個小時代。
畢竟足以碾壓對手就可以,白圖也不想過于側重軍備,其他方面領先于軍備,其實有利于人類的安全。
面對高順的沖鋒,徐庶第一輪炮擊的時機、以及動靜,都大大出乎眾人的預料。
距離還有千米時,便已經第一輪齊射,這射程趕得上真氣弩的滿弦射擊。
同樣是十門炮,高順的騎兵殘缺程度,目測就知道,傷亡明顯高于之前白公炮的成果!
而且巨大的聲響,令高順也微微一愣,戰馬紛紛有些“故障”起來,這是戰馬的固有弱點,不是高順的指揮能夠彌補的。
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