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果然就像沈兵想的那樣。
李牧的北地精騎四處出擊,時而進攻臨漳時而進攻安陽。
這長城原本便屬趙國,李牧等人對其十分熟悉,附近地形自然也不陌生。
所以騎兵總是突然出現在長城的薄弱處發起猛烈的攻擊然后在秦軍組織防御前又消失。
沈兵有種錯覺,他覺得趙軍幾次足以攻破長城,但他們卻沒有這么做。
后來沈兵才知道這并不是錯覺,李牧是有意這么做的。
就連李牧的部將對此都大惑不解。
“將軍!”
“為何我們不攻破長城使秦軍兩面受敵?”
“卻要在北面與其糾纏?”
李牧看了看正在攻城的兵士,不答反問道:
“你可知,若我等突破長城會面臨什么局面?”
部將想了想,就搖頭回道:
“屬下不知。”
如果他知道就不會這么問了。
李牧一字一句緩緩回答:
“我等不過五千精騎,而秦軍在長城卻有數萬人。”
“若我軍突破長城進入南面,則主力必須堅守某段長城以保聯系。”
“而我軍若以主力固守長城與秦軍數萬步卒死戰……”
“即便最終勝了又能如何?”
部將聞言不由對李牧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話說的的確是。
騎兵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機動性。
如果因為一部騎兵突入到長城另一面而不得不固守某段長城……
就會逼得所有騎兵放棄機動性集中在一處駐防。
那時五千精騎就算能以一擋百勝了秦軍只怕也是慘勝。
還不如現在這樣,這里打一下那里打一下。
讓秦軍東奔西跑感覺處處是危機卻又找不到趙軍主力,只有被動挨打。
這不僅是在消耗秦軍有生力量,更是在消磨秦軍的士氣和作戰意志。
等后續趙步兵一到,秦軍便再無幸理了。
不得不說李牧對形勢的把握十分到位。
此時的秦軍已彌漫著一種沮喪、失敗的氣氛。
這種被趙軍像貓耍耗子似的感覺并不好受。
時而增援那里時而又增援這里。
有時還未到達目的地便得到趙軍已撤走的情報,于是連敵人都沒見著便無功而返。
如果一次兩次便也罷了。
幾日來每支部隊少說這樣往來奔走十余趟。
有時以為反正白跑一趟便索性不增援,不想趙軍又發起猛攻導致損失慘重。
軍情緊急時便連砲師都免不了這奔波之苦……
休息時,剺便一屁股坐在石頭上抱怨:
“這趙軍好生可惡。”
“還要這般戲耍我軍到何時?”
“是個好漢便擺開陣勢與我等一決死戰!”
沈兵在心里笑了笑。
這行軍作戰又怎是“好漢”兩字可以形容的?
有這便宜李牧又為何不占?
蒼面帶不滿的接嘴道:“這般打下去,我等遲早……”
循厲聲打斷蒼:
“閉嘴!”
“容不得你多嘴!”
說著循神色不安的看了看周圍,警告道:
“昨夜又有七名兵士因逃跑被處以極刑。”
“諸位謹記,我等身死事小,禍及家人事大。”
“切記,切記!”
周圍的工匠們不由沉默了。
循說的就是“連坐”制。
一人逃跑不僅同伍兵士遭連坐,還會禍及家人。
削爵、鞭刑都算輕的,被貶為奴充軍發配便永無翻身之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