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端和之所以會讓砲師趕去增援,是因為他在邯鄲并不順利。
這“不順利”并非進攻不順利,而是王翦也打到了邯鄲。
話說這王翦能打到邯鄲也可以說是托了沈兵的福。
因為李牧在回師邯鄲時便在井陘留下兩員大將并矚咐他們堅守不出。
古時作戰往往就是這樣。
若交戰雙方相互不服敢于出城作戰,那么就在城外打個你死我活很快便分出勝負。
但若守城一方堅守不出,便是連王翦也無法快速攻下。
除非有沈兵改良的投石機……
因此王翦大軍一直被攔在井陘不敢寸進,即便聽到楊端和被圍的消息。
這并非王翦有心不救,而是王翦看到了這其中的危險。
李牧在井陘留下五萬趙兵不是沒有原因的。
王翦若是繞過井陘進攻邯鄲或是救援楊端和,則井陘便會是釘在其后的一枚釘子。
趙軍隨時可以出城攻擊王翦部側后。
而且這些趙軍還盡皆是李牧的北地兵,其中還有一萬騎兵。
這時若李牧再反戈一擊,王翦便要再次大敗而歸了。
這王翦也算沉得住氣,任楊端和幾次求援就是不發兵。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部份原因是王翦被李牧打怕了,否則以他的個性早就分兵救援了。
王翦只道此戰也要像以往一般無功而返,他甚至都做好了撤軍的打算。
可是突有一日就聽部將來報:
“將軍,李牧已死,趙軍大亂。”
王翦猛地就從案前跳了起來,說道:
“什么?你說什么?”
“李牧死了?”
“怎么死的?”
部將回答:
“據聞是被趙將趙蔥殺的。”
“趙王以趙蔥換李牧,李牧不從,于是……”
王翦聽后一臉懵。
這什么情況?
趙王怎么會在這時候用趙蔥換李牧?
莫不是腦袋壞掉了吧?!
那趙蔥不是趙將嗎?
又如何會殺了李牧,而且還在這時候!
這么離奇的事王翦自然不會輕信,于是又問了聲:
“這莫非是李牧的詭計!”
“引我等進攻邯鄲?”
“再圍而殲之……”
部將回答:
“屬下以為并非如此。”
“因為楊將軍以領著河內兵攻邯鄲了。”
王翦心下一驚,這才知道李牧可能真的已經死了。
否則那楊端和已被打得只剩半口氣,又如何能打到邯鄲?
于是王翦就不再遲疑,當下命令:“傳我命令,進軍邯鄲!”
雖然趙軍布局與之前一樣,井陘也還是沒拿下,但情況卻已不一樣了。
李牧一死,王翦就再也不需要擔心井陘趙軍會偷襲其側后。
他更擔心的是楊端和先他一步打下邯鄲……
于是王翦大軍便浩浩蕩蕩的開往邯鄲。
兩軍會師時自是士氣大振、呼聲震天。
然而王翦打到邯鄲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河內兵死傷慘重為名給楊端和下了道命令讓他只攻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