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輾第一遍還有些較粗的顆粒。
不過不要緊,再回磨輾上第二遍、第三遍。
很快就細膩得跟現代面粉一般無二了。
然后加水和面,為了能讓面更筋道就加點鹽。
放置一會兒醒面,接著就切成條狀輕輕抖細,最后往煮沸的水里一丟……雪白又可愛的面條就在水中歡快的翻滾。
耐心的等上幾分鐘,一鍋面條就熟了。
沈兵將面條撈到鑊(huò)里……
這古人連煮東西的炊具都簡單得可以,不是鼎就是鑊。
鼎有足,鑊無足。
后者更像現代的鍋,顯然更適合行軍攜帶。
沈兵為其加上一點肉醬,添上幾片菜葉,一鍋榨醬面就成了。
看看周圍眾人,早就滿臉期待直咽口水了。
這時房門被推了開來,進來幾個人。
為首一個商人模樣的中年人好奇望著鑊里的面條,問:
“這是何物?”
沈兵已有些迫不及待了,他也不問那商人是誰,只朝他招了招手道:
“面條。”
“來來,見者有份。”
“也給你盛上一碗。”
說著就一碗一碗的分了出去。
現代時沈兵很喜歡看《尋秦記》,電影也是,但有一點它卻露了馬腳。
筷子在商周時就有,到秦朝時已十分普遍,而尋秦記里吃飯居然還用手。
商人也分到了一碗,他拿著筷子望著這不是何物的東西發了一會兒愣。
————————
話說嬴政在咸陽時做了一些必要的準備就出發了。
坐在馬車里嬴政始終愁眉不展。
他并非擔心邯鄲之戰。
嬴政知道邯鄲陷落只是遲早的事。
何況他此行還帶上了五萬兵馬……就算有人救援只怕也無濟于事。
嬴政發愁的是咸陽距邯鄲足有1500里,而兵馬每日行軍不過50里,如此算來趕到邯鄲少說都要一月之后。
嬴政雖是急不可耐卻又無可奈何。
因為他知道外面有許多人想要他性命。
在秦國便是如此何況還要進入趙國。
嬴政本想遲就遲些吧,反正王翦也沒那么快攻下邯鄲。
在路上等與到邯鄲等也沒什么區別。
于是心下也就坦然了。
然而行軍幾日后,一天夜里突有一騎快馬將信件送到嬴政手中:
“我軍已攻下邯鄲。”
“趙王遷及趙國文武百官盡皆降秦。”
“王翦將軍已將其收押至營內等候大王發落。”
嬴政得到這消息后馬上就從床上跳了起來:
“什么?趙王投降了?”
“還有文武百官……”
說著嬴政便開懷大笑,接連說了幾個好。
接著一想,嬴政又不樂意了。
若邯鄲已下趙王已降,這五萬兵馬就失去了增援意義。
于是嬴政馬上就下令:
“令李斯帶兵回咸陽。”
“留兵馬三千護駕。”
接著一想,嬴政還是不滿意。
因為秦軍大多為步兵,就算只有三千兵馬行軍速度依舊是日行五十里。
而嬴政已等不了了,尤其在這大仇即將得報之時,他只恨沒長雙翅膀飛到邯鄲去血刃仇人。
于是他就對趙高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