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樂趣這東西是說不準。
究其根本,實則是大腦形成的一種自我獎懲機制。
有什么得不到的東西得到了,于是就分泌一點激素讓自己感到滿足、愉悅、爽……
得不到,就郁悶、難受、抓狂。
這會刺激人的**,同時也使人不斷追求、努力、奮斗。
然而,當物質達到一定程度后這樂趣就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
此時的嬴政就差不多是這程度。
秦國是諸候國中最強大的一個,而且統一中原指日可待。
身為秦國的大王,嬴政可以說想要什么都是唾手可得。
這反而會使他覺得索然無味。
就像游戲開了個天大的掛,一出場就天下無敵……那這游戲也就沒有玩的意義了。
嬴政在統一中原前還算有個目標,那就是滅六國。
滅六國之后呢?
就只能尋求長生不老了,否則他嬴政還能有什么目標能有什么追求呢?
現代史學家評論嬴政,都說統一六國之前與之后的秦始皇就像兩個人,也就是性情大變。
其實根本沒變,只是前者有目標而后者失去目標,或者說是把目標轉向虛無飄渺、不可能實現的東西上而已。
沈兵那句客套話給嬴政的感覺差不多就是這樣。
朝堂上文武百官的贊美之詞都成一種形式了,它們無法在嬴政心里帶起半點波瀾。
而沈兵那句無意間說出的套話卻讓嬴政心花怒放、神清氣爽。
勵精為治、親練群臣啊!
這評價雖然不算高但夠貼切。
想我嬴政上任這十余年來,哪一天沒處理國家大事努力治理好國家?
這不是勵精為治又是什么?
我嬴政每天都聽取大臣的啟奏,考察群臣是否與其官職相符。
這不是親練群臣又是什么?
所以“勵精為治、親練群臣”這話是著著實實的拍進嬴政心里。
嬴政每每想到這評價,嘴角就不自覺的露出點笑意。
如此,嬴政又怎么可能會讓趙高、楊端和等因“不敬”就去治沈兵罪?
就在嬴政又在回味細品那評價時,楊端和遲疑了下就報道:
“大王,關于沈兵……”
“臣還有一事要報。”
嬴政眉頭一揚,回道:“說。”
楊端和看了旁邊的王翦一眼,就小心翼翼的說道:
“此戰……”
“李牧之死其實與沈兵有關。”
這下不只是嬴政吃驚,就連那王翦也瞪大了眼睛望向楊端和。
楊端和心里那個苦啊。
之前因為擔心王翦搶走沈兵所以不敢跟王翦說。
但是現在……
這在大王面前若是還有所隱瞞的話,那就是滿門抄斬的“欺君之罪”啊。
他楊端和有幾個腦袋也不敢這么做。
或許是李牧之事非同小可,嬴政馬上就收斂心神肅容問:
“哦,沈兵又如何能與李牧之死有關?”
楊端和又說:
“其實……”
“不只有關。”
“那李牧根本便是死于沈兵之手。”
這話就更是讓人震驚得難以自已。
嬴政甚至走到楊端和面前,帶著難以置信的表情,問:
“你是說,那李牧是死于沈兵之手?”
楊端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