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還沒等楊端和說完就被王翦否決了。
“這是大王的命令。”王翦說:“卻不是你我能隨意更改的。”
楊端和點頭應是。
頓了下,王翦又嘆了口氣,接著說道:
“楊將軍可知大王為何急于在趙國屯田且力求今年播種?”
楊端和回答:
“屬下不知。”
王翦將目光投往面前那片干涸的旱地,若有所思的說道:
“楊將軍還記得那蔥油餅否?”
楊端和恍然大悟。
今年是否能播種將直接決定明年趙國是否有糧。
趙國是否有糧將直接決定來年秦國是否有能力出兵攻城略地。
……
所以,大王是不會輕易改變這個戰略方向放棄播種的。
如果沈兵聽到這話只怕就要狠扇自己幾個耳光了。
特么的蔥油餅就蔥油餅,好好的擺什么龍門陣說什么大道理啊?
現在可好,一堆旱地擺在面前還能指望它明年“嘩嘩”的長出莊稼來?
鼓勵生產也要慢慢來不是?
歷史上就用了四年時間才恢復力氣滅魏,你個小樣卻想一年就搞定!
就在王翦與楊端和兩人望田興嘆時,就見一名騎兵策馬飛奔而來并呈上一封竹簡。
“大王手令,請大將軍過目。”
王翦恭謹的用雙手接過,打開一看,不由喜形于色。
“原來大王早有安排。”
“他已封許應為治粟內史星夜兼程趕來邯鄲助我等屯田。”
“囑我明日前往接迎。”
聞言楊端和也松了一口氣,道:
“大王英明。”
“有許應前來助我等,又何愁無水屯田?”
也難怪王、楊二人會如此放心。
這許應便是諸子百家中農家開創者許行的后人,秦國農業的發展都有賴于許應及其學生的指導。
此時嬴政派他到邯鄲一帶治理,就像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
第二天,王翦就親自帶著一干人前往城門迎接。
王翦所帶的這“一干人”可不是隨意的“一干人”,而是他費盡了心思挑選的“精英”。
像許應這樣的專業人士來邯鄲治理農業,王翦總不能隨意找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跟隨吧?
工匠、書生或是經商的便是來了也沒用啊!
許應講的可是屯田的大道理,且是眼下燃眉之急,當然得慎重再慎重。
于是,王翦首先調來兩名主薄。
想想覺得不夠,又增設了兩名備用。
他們負責將許應說的話記下來,一字不漏。
接著又將新設三郡的郡尉、郡守和監御史全都請來。
郡尉管百姓,郡守管軍事,監御史負責監察。
在這非常時期不管百姓還是軍隊還是監察全都要搞農業。
所以沒毛病,都來聽聽許應老師講課。
只有你們懂了、明白了,回頭才知道怎么解決,才有能力教屬下怎么解決。
除此之外王翦還喚來了幾個里典做為百姓代表……(注1)
王翦深知這是屯田,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都不是他們這些身居高位的人能明白也不是他們能想像得到的,必須有熟悉屯田的在場與許應老師互動。
再加上親衛、雜役、下人等,城頭熙熙攘攘的聚集了數百人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