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嘛,便是討論和交流經驗。
現在新增了兩種引水神器當然要拿出來展示一下,然后再由這些農家子弟帶到五湖四海。
在這商業不發達的古代,農家就是用這方式達到傳播技術的目的。
否則,若只依靠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從秦國這一頭傳到那一頭都不知道要多久。
一見沈兵來,許應便興奮的向眾人介紹道:
“這位便是制出水車、翻車的砲師工師,沈兵!”
霎時所有目光都集中到沈兵身上,接著便是一雙雙拱起的手:
“工師有禮!”
“工師大材!”
“見過工師。”
……
這些農民打扮的農家子弟其實大多都是讀書人。他們雖然以農民的身份要求自己,但難免還會留帶些禮節和酸氣。
眾人又客套一番后就各自就座。
沈兵被安排在許應的右手側。
秦時以右為尊,也就是說沈兵被當作只在許應之下的貴客看待。
沈兵是無所謂,什么左右尊貴的,在他眼里一文不值。
然而,坐在對面的張格望著沈兵的眼神卻像要噴火似的。
許應挺起上半身朝周圍拱了拱手,用帶有些許嘶啞的聲音說道:
“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
“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我農家創辦至今已有百余載,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以報國為夙求!”
……
聽到這沈兵不由皺了皺眉。
他雖然能聽懂許應這些話,但怎么感覺說的有點大了?
種田而已!
如果說為了百姓疾苦還可以理解,怎么扯到天下興亡與報國夙求頭上?
但仔細想想,種好田若能讓百姓富足、國庫充盈,也算是報國。
然而接下來一句話卻讓沈兵發覺自己理解錯了。
只聽許應接著說道:
“百姓饑則天下亂。”
“百姓足則天下盛。”
“是以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這下沈兵是聽明白了。
農家這是以為戰爭是因為有人吃不飽飯。
因為吃不飽飯才要去搶去殺。
若人人都有足夠的食物就不需要去搶去殺,于是就天下太平了。
于是賢者治國的話就應跟百姓一起耕種一起吃飯發展農業……
也難怪這群讀書人會甘愿以農民來要求自己。
沈兵之前就覺得他們的志向不應該只是讓百姓填飽肚子。
卻原來……
這是說破好呢?
還是不說破好呢?
心下惦量了一番,沈兵覺得還是不說破好。
先不說這是農家的根本,說破或將他們說服則可能意味著農家的解散。
再者,不說破又能怎樣?
他們雖然不明真相,但至少還有這么一群人努力研究種田之道。
至少有這么一群人愿意為農民分憂解愁。
至少有這么一群人為理想而奮斗。
這一刻沈兵突然發現,農家這些人還是挺可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