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往周圍看了看,見許應案前擺著一卷竹簡,便拱手問:
“不知可否借內史竹簡一用?”
許應趕忙將竹簡遞了上來,道:
“當然。”
沈兵將竹簡攤開,指著竹簡突出部和結合部說道:
“我等屯田,有若這竹簡一般壟溝相間。”
“播種時便將種子種于溝內或種于壟上……”
說著沈兵就稍停了一會兒看看周圍的反應。
見眾人沒有異色,沈兵就知道自己猜對了。
他在現代時恰好了解過古時的耕種方法。
春秋戰國時使用較為落后的壟作法,到漢朝時就使用更先進的代田法。
此時沈兵說的就是正在用的壟作法。
張格卻有些等不及了,他輕笑一聲:
“高田作溝低田作壟,又何須工師告知?”
所謂的“高田作溝”,意思是缺水的高田就播種在溝里,這樣可以使種子盡可能多的吸收水份,幼苗也會在低矮的溝里少受陽光暴射便于成長。
而“低田作壟”則是反其道而行,不缺水的低田自然要將種子播在更高的壟上,這樣有利于排水,植物受到更多光照長勢更好。
也難怪張格會出言嘲笑。
秦時這壟作法早已制定為法律全國推行,只怕是三歲小兒都耳熟能詳。
不過當然,沈兵想說的并不只是這些。
他笑了笑,指著竹簡對繼續說道:
“內史,如今有水車和翻車,便是高田也不需擔心缺水了。”
“我等為何不將種子盡數播在溝里?”
“如此一來,明年便可壟作溝溝為壟。”
“如此替換,豈非同樣是交替休田?”
代田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植株本身需要一定行距,這行距之間的田地實際上就是在休田,明年再種時只需錯個行就成了。
許應沉吟一會兒,接著就倒抽了一口涼氣:
“好個壟作溝溝作壟。”
“如此簡單的耕作法為何我等百年來卻從未想到?”
“這樣一來……只需稍加長行距,所有耕地便無需休田。”
“些法大好,工師大材!”
“妙,妙啊!”
座下眾人聞言也紛紛點頭稱贊。
卻只有張格依舊嘴犟:
“先生,此代田法不可輕行,若影響明年收成……”
還沒等他說完就被許應打斷了。
“誒,王翦將軍已嚴令我等要盡數屯完三郡之地。”
“既是如此,試試這代田法又有何妨?”
許應說的對,既然事實是必須把田全部屯完,那么是用壟作法還是代田法就沒多大區別。
代田法不過間隔更開一些休田而已,其它都一樣。
又能出什么問題?
少收一些糧食?
如果此法可行往后所有耕地都無須休田,那糧食都不知道能增產多少。
想到這些張格也無話可說,那臉色是青一塊紅一塊的十分尷尬。
許應無比欽佩的朝沈兵拱了拱手:
“老朽只道工師木藝精湛,不想屯田也如此了得。”
“以工師之材,不入我農家豈非暴殄天物?”
“不知工師……”
沈兵立時眉頭大皺,怎么又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