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各地農民只要以水車、翻車引水,以代田法屯田自然就會想到工師。”
“工師便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有再造之恩哪!”
……
喲荷,有那么點意思誒!
也就是說在民間的名氣響了,而且相當正面。
不過轉念一想,這些終歸還是虛名,在這時代權勢才是王道。
于是沈兵復又興趣寥寥,揮揮手下令道:
“制你等的水車。”
“否則不夠引水治旱,還談什么論農!”
眾工匠齊聲應了聲便回到自己崗位,那精氣神似乎都不一樣了。
初時沈兵還道是因為自己能出名他們也與有榮焉于是士氣提升。
后來才知道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沈兵在農業上的這些發明尤其是代田法,其影響遠遠比他想像的要大得多。
這代田法雖沒有將耕地增加兩倍但也相去不遠。
而古時百姓十個有九個都是農民,剩下的一個才是士工商。
也就是大多百姓都因此受益。
同時軍中兵士也大多是農民,他們的父母妻兒都在家從事生產。
也就是說,澮說的“衣食父母”、“再造之恩”放在軍中兵士身上同樣適用。
甚至可以說沈兵解了他們后顧之憂……
有多少兵士一邊打仗一邊擔心家中田地不足勞力不夠家人忍饑受凍。
這也是他們在軍中努力爭功拼死晉爵的原因之一。
因為只有晉爵家人才能獲得更多的土地,甚至還能分配到仆人。
但是在獲得二級爵上造之前,都要緊巴巴過苦日子做好餓死的準備。
現在好了,沈兵弄出個代田法明年收成一多,這日子就輕松多了。
于是這看沈兵的眼神還能一樣?
回營時沈兵也感覺到了不同,因為無論他走到哪都能收獲到感激的目光。
更夸張的還是不斷有人為他送來新衣、新鞋,另外還有幾小塊肉干。
這時沈兵突然理解澮之前為什么會送他肉干了,好像也都是差不多大的一小塊……
沈兵這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送就送吧,至少這鞋的碼數也要會對啊!
就在沈兵對著床上一堆東西發愣時,澮就湊上來問了聲:
“工師,據說這代田法僅用于三郡?”
“不知可有其事?”
沈兵想也不想就點頭回答:
“確有其事。”
“內史說此法應謹慎行之,是以暫先在三郡試行。”
澮朝沈兵拱了拱手:
“謝過工師。”
說著“忽”的一下就回自己位置扎起竹簡。
其它人也差不多,找墨的找墨找筆的找筆,不會寫字的就急著找人代筆,還有些人是捶胸頓足唉聲嘆氣。
甚至這似乎還會傳染,不一會軍營中到處都是這樣。
沈兵不解的問了聲:
“這是為何?”
蒼回答:
“師兄,他們正急著寫家書呢!”
沈兵還是不明白,同時在這會兒寫信?
看著沈兵疑惑的表情,蒼就解釋道:
“若代田法僅在三郡試行,那么……”
沈兵“哦”了一聲然后就明白了。
他們這是急著把代田法寄回家讓家人依法耕種。
那些捶胸頓足的,只怕是距家過遠無法趕在農期前寄到吧。
只是這全軍上下同時送家書,那送件的郵人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