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喜意外的望向姬丹。
可以啊,他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姬丹卻還“兩手準備”!
于是便好奇的問:
“卻是哪兩方面?”
姬丹回答:
“其一,趙國殘兵逃往北地聚在趙嘉帳下立代國。”
“兒臣以為我等應放下恩怨暗中與代國聯軍。”
燕王喜有些猶豫,問:
“這……是否會激怒秦人引火燒身?”
姬丹回答:
“父王,此時如何還能顧忌激怒秦人?”
“便是我等不聯合代國,那秦軍又豈會放過燕國?”
燕王喜想了想,就點頭同意了這個建議。
不過這時才想到與趙聯軍只怕已太遲了。
此時的趙國因李牧之死人心已散,剩下的一點殘兵不過茍延殘喘而已。
且這代國還建在北地也就是李牧曾經的勢力范圍之內……
其實影響更大的還是嬴政在三郡實施的一系列措施:
饒趙國貴族不死只關不殺。
安撫民心鼓勵生產。
運糧賑災成功治旱。
尤其最后一條“成功治旱”,這讓百姓看到了活下去或是活得更好的希望。
百姓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活下去活得好。
如果秦國能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往日的仇恨用不了多久就能放下。
所以代國并沒有得到趙國百姓的擁戴,盡管趙嘉是趙王遷的哥哥。
接著燕王喜又問了聲:“那么,另一方面……”
姬丹看了看周圍,然后湊了上來小聲說道:
“父王,當年有曹沫以劍劫齊恒公,今日我等何不效而仿之?”
燕王喜驚得差點跳了起來:
“你,你是說劫嬴政……”
話還沒說完便又吃了一驚,姬丹做了個手起刀落的手勢,顯然不只是劫而已。
果然,姬丹便說道:
“若此計能成,那秦軍便是群龍無首必定大亂。”
“我等再乘機聯合各國攻秦……”
燕王喜怕歸怕,但想想也覺得姬丹說的有理,于是便點了點頭道:
“這事便交由你處理!”
“定要嚴守口風,不能讓任何人知道。”
姬丹應了聲是便退了出去。
其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燕王父子都缺乏戰略意識和遠見。
他們天真的以為殺了嬴政就能力挽狂瀾救燕國于危難之中。
他們不知道燕國對抗的其實是秦國的制度和軍隊而不是嬴政。
先不說刺殺嬴政能否成功,就算成功了又能如何?
秦國會因為嬴政之死而亡國嗎?
制度會因此崩潰、軍隊會因此解體嗎?
國力會受損嗎?
幾乎不可能。
最可能的,就是嬴政死后換上太子繼位。
且不管是誰成功繼位,上臺后的第一件事就必定會為鞏固地位以替先王復仇之名大舉伐燕。
到時燕國就會被連根拔起連一點渣都不剩。
然而燕王父子并不明白這道理,同時此事于暗中策劃明事理的人又不知情。
于是就有史上著名的事件:荊軻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