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實這根本就是一場沒懸念的戰斗。
若是尋常將領,只怕會拿下游木橋處的燕軍開刀。
畢竟那些燕軍大多是投石兵和弓弩兵,屬于一觸即潰的那種,先懟上他們馬上就可以快活的大殺一番。
然則打仗并不只是為了快活。
先進攻這些投石兵和弓弩兵無疑是給燕軍提個醒,讓他們做好防備或是逃跑。
于是就失去戰斗的突然性。
楊端和就沒有心急,他命令部隊繞過這些燕軍直插敵軍大營。
可笑的是在這途中秦軍甚至都碰到幾支燕軍。
但由于天黑且秦軍沒有發起攻擊,燕軍想當然的以為是自己人所以不加理會。
直到秦軍出現在燕軍大營前并發起攻擊時燕軍才發覺不對。
是時司馬尚正與燕王喜商議對敵策略,彼此爭執不下。
司馬尚拱手對燕王喜說道:
“大王。”
“我等可在此處利用長河阻敵。”
“退回城內防守是下下之策。”
“到時秦軍只需將城門一圍,我大軍便彼此無法增援將被各個擊破。”
……
燕王喜置下大將慶秦反對道:
“司馬將軍!”
“秦軍新勝士氣正盛,我等應避其鋒銳再思反攻。”
“且秦軍缺糧少衣,此時冬季將至,我等便是退回城內又有何不可?”
“秦軍圍城時必會饑寒交迫,久攻不下便只能撤軍。”
應該說雙方各有各的道理。
司馬尚是以燕、代兩軍兵多將廣考慮,在河岸駐兵防守也可以擋住秦軍。
而慶秦則是以守待攻靜待秦軍受不了北方冬季的嚴寒自行撤軍。
但很明顯司馬尚的建議更適合此時的燕軍。
因為以燕軍此時的實力如果鼓起士氣反擊的話,不說可以打敗秦軍,但以河水之險擋住秦軍卻不成問題。
慶秦的想法更消極,且將希望寄托在秦軍受不了嚴寒會自行撤退上。
萬一秦軍補充冬衣圍上一個冬季呢?
第二年等燕國糧草耗盡時不就只能投降了?
所以,只要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該選擇哪個方案。
然而,燕王喜卻是被秦軍給打怕了,他根本就不考慮司馬尚的建議。
所以不耐煩的對司馬尚搖了搖手說道:
“勿需多言,明日一早我等便護著糧隊撤軍。”
“司馬將軍也帶兵回代國吧。”
“若有需要,到時寡人再派人通知司馬將軍!”
司馬尚心下暗嘆“
之前還道與燕國結盟大有可為,不想燕國上下卻是這般見識,趙國只怕是復國無望了。
就在司馬尚黯然神傷時,帳外卻響起了喊殺聲。
燕王喜蹭的一下就跳了起來,緊張的問:
“可是秦軍?”
“他們如何能殺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