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只需清河底淤泥。”
“最難的是第三處……此段河水靠近魏軍大梁城,我等如何能在敵人城下清淤?”
楊端和聞言不由眉頭大皺,問:
“此段河水非清淤不可么?”
鄭國回答:
“我雖沒有實地勘測,但從河道走勢及河底淤積程度判斷……”
“若是不清除此段淤泥,河水可能沖進大梁之前便四處漫溢。”
“到時,水攻大梁不過是讓城外大片田地化為一片沼澤而已,反而更不利攻城。”
鄭國說的話是權威,所以也由不得楊端和不信。
但就像鄭國說的,在城墻下清淤?
如何清淤法?
沒死過吧?
城頭隨便射下一排箭矢都能讓清淤的秦軍死傷慘重。
于是就有這樣一個問題:
若第三段也就是在大梁城下的那一段無法清淤的話,其它段還有必要清嗎?
若其它段清了,最終還是因為第三段而無法水攻大梁城,那豈不是做無用功?
沉默了一會兒,楊端和就說道:
“或許,我等可以乘著夜色清淤。”
但這話說出來便連楊端和自己都覺得不靠譜。
那可是魏軍城下的護城河,就算秦軍不點火把,魏軍隨便丟幾個火把下來,然后就是一片箭雨……這樣要將這段淤泥清完,得死傷多少秦軍士兵?
這還只是困難之一。
接著鄭國又說了一個壞消息:
“我等或許只有十余天時間!”
“若這十余天無法做到,只怕便要等到明年開春了。”
楊端和不解的問:
“這又是為何?”
鄭國指著水文圖解釋道:
“黃河上游位于北面,北面天氣寒冷是以會封凍。”
“若上游封凍,則河水水量便會急劇減少,到時……”
這方面沈兵倒是有所了解,黃河有種很奇特的現像叫“凌汛”。
“凌汛”是發生在自南往北流的河流上。
入冬后北面河段會結冰封凍,南面的河水繼續往下流被阻塞,于是泛濫成災。
這也是黃河動不動就泛濫的原因,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泛濫,時間還不一定,比如冬季的汛期就與氣溫、寒流有關。
黃河之所以說“奇特”,是因為它的河道呈“幾”字形。
于是就有兩段位置會發生凌汛現像。
一段是在幾字頭部,冰凍的位置就在河套平原也就是原趙國李牧置下的北地。
另一段會封凍的在幾字尾的那一鉤,也就是位于燕國的津口一帶。
北地更先封凍,于是這段時間中下游水量都少。
只有等到明年開春北地氣溫升高冰雪融化時,水量才會再次提升。
于是就有鄭國說的,若是十余天內無法完成,只怕就只有等明年開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