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城墻下方的戰事已停了,不出意外是秦軍戰勝,兵士們發出陣陣直沖云宵的歡呼。
楊端和卻連看都不看一眼,似乎早就料到了這個結果,眼光還是直直的盯著面前的地圖,良久才緩緩問沈兵:
“嗇夫可知此戰難在哪?”
沈兵回答:
“依舊是糧草!”
楊端和點了點頭,接著又問:
“說說難在糧草的原因。”
沈兵看了看地圖,回答:
“此戰大將軍南下增援大梁極為困難。”
“這魏國水網皆是東西走向,亦即大將軍若要從邯鄲攻往大梁,便要一道道水網逐層擊破。”
“以大將軍之能,雖破水網容易,但守水網卻難!”
“而且越靠近大梁越是困難。”
楊端和點點頭表示同意。
這其實是魏國地理上的優勢,只是魏國不知道利用被楚國利用罷了。
此時的楚軍在水網沿河布設兵力,以王翦之能再加上有浮橋相助,要突破一層、兩層防御并不困難。
問題在于每突破一層都要防止楚軍從水路繞后偷襲……
楚軍的特點除了兵多將廣外便是擅長水戰。
要知這楚軍可是生活在長江、淮河一帶水網密布的人家,其航運十分發達。
黃河一線不適合航運的原因是其四季都有汛期:春季有春汛由于在桃花開時發汛于是又稱桃花汛,入夏后雨季一直延伸至秋季便有夏秋汛,冬季又有凌汛。
一年四季都沒幾天是風平浪靜的,水量時大時小且不定期,會給航運造成很大的麻煩。
而長江的汛期則主要集中在雨季,其它時候便有河水清澈、水流平緩、水量穩定的優點,于是游泳、泛舟、制船等對楚人來說都是尋常事。
有這基礎,組建起一支強大的水軍也就不難了。
反觀秦軍則是來自缺水的西北地區,大多是旱鴨子,讓他們打步仗或許天下無敵,打起水仗來那就捉襟見肘。
于是,楚軍就可以利用這優勢讓水軍四處出擊,在水網中時而穿插時而偷襲,讓秦軍防不勝防疲于奔命,便是名將王翦面對這局面只怕也是一愁莫展。
尤其王翦大軍深入楚地也就是靠近大梁時,隨著其后方補給線越拉越長便越容易遭到攻擊。
應對這種情況,就只有改變攻擊方向也就是像以前一樣由西向東進攻。
但此時秦國的糧食和軍隊都集中在邯鄲,若先移師咸陽再攻安邑再攻往大梁……那只怕都要數月之后了。
何況如此一來,幾乎便是把邯鄲讓給楚軍。
沈兵接著說道:
“楚軍憑水網之利擋大將軍,而我軍亦憑大梁之利擋楚軍。”
“是以便是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局面。”
“楚軍只能圍城等我糧盡,于是依舊是糧草問題。”
楊端和置下的十萬秦軍不只占據大梁堅城及周邊水網,還都是征戰多年的老兵素質要比楚軍好得多,楚軍便有二十五萬之多也無法撼動。
于是就像沈兵說的那樣,誰也奈何不了誰只能干耗。
楊端和手指地圖在北面畫了一條線,說道:
“若我分出一部北上接應大將軍呢?”
沈兵反對道:
“將軍,此著甚是兇險。”
“楚軍若是用水軍之利沿途騷擾再利用水網將我軍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