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游的封凍起來的“堤壩”是無力阻擋儲蓄起來的河水的,它們更多的是借下層連綿數里封凍河水堵塞尤其大拐彎處的力。
這很容易理解,大拐彎處的河水若是封凍失去流動性,來自河水的壓力就會直接作用在岸上而不是河道下游的冰層。
而孥所做的,就是將冰層一道道切斷,實際上就是讓它們無法互相借力。
不難想像:只要切得足夠多,上游冰層便會因為無法頂住儲水的壓力而崩潰。
孥或許不知道這些理論,但他長期從事破冰有了經驗知道這些規律,于是在大拐彎處“切”得尤其密集……
其它部位也就是下游隔三十步才切一“刀”,尤其是大拐彎處則是間隔十步。
另一個原因就是大拐彎處是阻住水流的“重災區”,若是碎冰在這里再次將河水阻塞并封凍,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可能白費甚至再次鑿凍會更困難。
說“更困難”是因為破冰之后又堵上會使很多地方都是冰水混合狀態,不僅不容易操作且冰塊更易崩潰難以預估,平添了許多危險。
因此,大拐彎處隔十步“切”還不算,還要豎著來幾“刀”。
而且這橫縱向必須得同時切,“鐵箱”不足時甚至不得不分為左右兩半甚至三個部份慢慢來。
王翦有些困惑,問孥原因,孥回答:
“若是橫向‘切’完再縱向‘切’,那融水往橫溝一流便又凍上了。”
“如此反復會有許多麻煩。”
“只有橫縱同時操作,水才會源源不斷由溝渠排出。”
王翦聞言不由大點其頭。
這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精通,隔行如隔山說的還真不假。
在大拐彎處足足折騰了兩天,再往上“切”的時候孥就十分小心了。
每次都是所有準備做完將閑雜人等盡數撤離,然后再派幾個動作快的人快速點火。
最后看了看情況,孥就向王翦報告道:
“大將軍,已到破冰引流的最后時刻了。”
“是現下便引流還是等上幾日?”
這問的就是可有通知下游軍民做好十足的準備。
要知道此時河道下游也同樣因封凍堵塞,這一下把儲積了一個多月的水放下去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王翦想了想,就反問了聲:
“若遲幾日引流是否會出問題?”
孥回答:
“屬下不敢保證。”
“原因是天氣寒暖無法估計。”
“若突然轉寒上游河道再次大面積封凍,只怕又要費上許多功夫了。”
這話王翦能理解。
時間方面王翦倒是不擔心。
因為大梁和邯鄲的糧食還能堅持幾個月。
王翦擔心的是如果放過眼前這引流的機會也許就沒有下次了。
比如突然來了波寒流又封凍三里,等秦軍折騰了幾天把這三里“切”完又封凍個五里……
越往后天氣肯定是越冷,可以想像封凍速度也越快。
到時若鑿冰的速度趕不上封凍,就全都白忙活了。
但如果說準備吧……下游肯定沒準備好。
邯鄲那邊倒是沒多大關系。
邯鄲已設好烽火臺,只要上游發現大水馬上就會給發出預警,部隊就會撤往已經儲好糧的高處。
問題在于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