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們“哄”的一聲笑作一團。
不想“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第二天小道消息馬上就傳開了:
“據說那沈兵還有電母相助!”
“雷公能劈開凍河,那電母又能作甚?”
“此言差矣,若無電母相助,雷公又豈能獨自鑿開封凍之河?”
眾人似懂非懂的“哦”了一聲。
這時代的人對一些自然現像不理解于是便用神話去解釋。
比如天上打雷、閃電就理解為雷公、電母在吵架。
所以這“相助”的意思其實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沒有電母惹雷公生氣,又哪能一道雷劈將下來……
然后再傳了幾個人,就變得電母有意激雷公發怒了,還有頭有尾穿插了各種情節。
沈兵聽到這些傳言自是哭笑不得。
不過沈兵也懶得去解釋,而且這些東西往往是俞描俞黑,解釋也解釋不清。
城墻直到五日后才修補完成,接著工程兵又組織城內的清淤和房舍搭建……這是保證往后能正常生活,自然省不了。
就在這時監御史拿著竹簡來了。
與往常不同的是,他先是向沈兵道賀一番,然后才攤開竹簡宣讀道:
“工嗇夫沈兵,諫言水攻大梁及水淹楚軍有功,晉爵官大夫!”
周圍的兵士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
沈兵不知道這官大夫意味著什么所以沒多大感覺,但其它人卻知道:如果說五爵級大夫是魚躍龍門給了一個高爵者籍的名份的話,那么官大夫就可以說是真正的貴族了。
正所謂“大夫以上食邑,士食田”。
從六級爵官大夫起就能擁有與其它貴族一樣的“食邑”。
所謂的“食邑”也就是“封地”。
如果是其它六國的“食邑”那權力就大了:封地內所有的資源和百姓都是你的,原則上是你想怎么著就怎么著包括人,就相當于一個小封建主。
但秦國采用的郡縣制與其它六國都不一樣。
郡縣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食邑”者的權力而保護了百姓的利益。
比如沈兵晉六級爵后食邑七頃,在秦國就沒有對這七頃土地內百姓的控制權和管理權百姓依舊屬于國家。
沈兵有的權力就只是按律向這七頃田內的百姓征收稅糧。
監御史收起竹簡時又交待了一聲:
“官大夫,楊將軍讓你去一趟,有要事相商!”
沈兵應了聲,就帶著幾名親衛朝楊端和的帥府走去。
之所以要帶親衛不是說沈兵膽小,而是這里不久前還是魏國的地盤,萬一有什么流匪或是那些聽聞是沈兵設計水攻大梁而對沈兵懷恨在心的人盯著……那可就大事不好了。
沈兵可不想這么莫名其妙的就玩完,所以出行大多帶著親衛。
此時楊端和的帥府已由城邊搬到了縣衙。
這是為了更好的處理大梁事務。
一走進門就看到楊端和的一眾親衛正在倉庫里忙著整理各種文件……大戰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將百姓戶籍清點清楚,這樣才好管理。
從這方面來說,當一個獨當一面的將軍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至少沈兵就做不來,若是讓沈兵做那還不如殺了他。
見沈兵進來,楊端和就放下手中的事迎了上來,滿面笑容的說道:
“恭喜嗇夫晉爵官大夫。”
沈兵趕忙謙卑了幾句,比如都是將軍領導有方,都是大王英明他沈兵才有今日云云。
楊端和只是笑了笑,回道:
“此時正有一職需要嗇夫接手,不知嗇夫……”
沈兵看了看四周,他還道楊端和是讓他接手縣令。
這事他可干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