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每次造好船試駕后發現有什么問題,然后有針對性的改正、改進,那才能算是真正會制船。
沈兵接著又將思緒拉回到盔甲、盔甲……
難道真要等到明年開春時去刷小怪升級才能拿到盔甲?
到時又能拿到幾套盔甲?
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這時沈兵腦海里靈光一閃:
水戰多是用弩箭對射不是?也就是說對防護力要求不高,因為面對敵人劍砍、槍刺的情況很少。
另一方面,水軍穿盔甲還十分危險,因為青銅甲動不動就有幾十斤重,在水里想浮都浮不起來全游泳也得淹死。
這也是水軍一般都是裝備皮甲的原因……
之前沈兵找楊端和賣慘也是希望得到皮甲。
這一點騎兵的要求也有一樣。
比如:若是穿更重的青銅甲,騎手很難爬上馬背。
又比如:身著青銅甲不適合騎手遠程行軍。畢竟沒有馬蹬、馬鞍,如果盔甲太重很難長時間在馬背上保持平衡,人和馬的體力都消耗巨大。
再比如:騎兵要防的主要是敵人弓弩,這一點皮甲的防御力就足夠了,重甲就是浪費。這也是這時代的騎兵基本沒有重甲的原因……
在沒有馬蹬和馬鞍的時代,重甲騎兵在戰場上基本就是找死。
既然如此……
為什么不用藤甲?
說到藤甲沈兵馬上就想到三國時的藤甲兵。
但其實三國時或許還沒有藤甲,史書上直到明朝才有藤甲的記載。
后人分析,或許是因為作者羅貫中是明朝人,所以才將明朝才有藤甲寫到三國演義里。
不管這藤甲出現在哪朝哪代,有這東西就對了。
而且沈兵恰好還記得它的制法:
“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內水浸半月,取出曬三日,復入槽添水。”
“如此浸滿一周歲,曬干,照式編穿,共二十副。”
“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輕堅,能隔矢刃。利于水火。”
“又以此藤作笠,臨敵作盔,陰則備雨”
說這么多其實重點就是讓藤條纖維化:
用先浸再曬,再浸再曬,還浸還曬……就是要讓嫩質的藤皮、藤肉爛掉化為塵埃,剩下的就是堅韌的藤纖維。
這樣反反復復要一年時間才能達到制甲的標準。
將其編成盔甲后再涂上桐油……涂桐油的目的一是防腐,二是減小摩擦力使劍、槍、矢等鋒芒劈上后會打滑減少損傷。
這原材料也就是赤藤肯定有,滿山都是。
就是這浸泡的時間或許不足。
不過似乎不打緊,因為就像之前所說的,沈兵等人將要面對的是水戰,要防的大多是弩箭。
所以這藤甲只需浸泡幾回能防弩箭就差不多了。
重點是它重量輕非常適合水軍、騎軍使用,它甚至還能浮在水面上……也就是不會游泳的兵士穿上它都不用擔心被淹死了。
想到這里沈兵就不再遲疑,當即朝門外的親衛叫了聲:
“來啊!”
仞應聲進門。
沈兵下令:
“速去采集赤藤五十……不,一百斤來!”
“駕上我的馬車!”
“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