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盔要做成斗笠形,就像宋朝、明朝流行的笠盔。
笠盔的特點是帽沿比較長,能應對從空中成角度射下的箭矢對脖子構成的威脅……
古時盔甲在面部及脖子這一塊的防護總是弱點。
因為此處若要加強防護上一層護裝作戰時就十分不便,動作稍大甚至可能讓自己受傷。
而敵人一片箭雨過來射到其它地方都不致命,要害處比如頭、胸、腹甚至膊都有護甲。
只有這面部和脖子……它們既是要害又無法加裝護甲。
在這情況下寬沿的“飛碟盔”也就是“笠盔”便橫空出世。
若箭矢從敵營方向襲來,戴有這“笠盔”的兵士只需將頭稍稍低下往前傾,就能很好的護著面部和脖頸。
水戰既然多是弓弩戰,這用來擋角度箭矢的寬沿“笠盔”沈兵當然不會放過。
當然,它應該還要附加一些作用。
比如同樣是雙層中間加上棕葉,這樣不僅增加防護還是一個遮風擋雨的斗笠,必要時還可用它來舀漏進船里的水。
要知道那楚國地處南方是多雨潮濕地區,這些考慮當然是有必要的。
護甲就不用多說了,就按秦軍鎧甲制作。
只不過尋常兵士的護甲都沒有披膊,這一方面是披膊制作難度大,另一方面是其重量會限制作戰。
當然也有批量裝備資源不足的問題,所以往往只有高爵者籍的軍官才有分配。
沈兵直接就給加上了。
不為什么,青銅甲披膊或許會限制作戰,但藤甲披膊那點重量根本就不值一提,不加就是傻瓜。
沈兵甚至還設計了一幅面具。
面具這玩意在弩箭作戰尤其是在近距離弩箭作戰中的防護十分重要,因為這時面部是敵人的首要攻擊目標……
近距離弩箭作戰的特點是射出的箭矢軌跡較平直且更精準。
攻擊其它有護甲的部位效果不大。
只有面部只需一箭就能使其失去戰斗力。
中國古時作戰之所以大多不用面部護具,是因為它往往是個雞肋:
面具輕了就完全不起作用,一箭射穿了一樣受傷致命。
重了就會影響頭部活動使敏捷性成級數下降。
另外還有眼部視線問題及口鼻呼吸問題。
再加上每個兵士眼睛及口鼻位置又不太一樣于是無法批量制式生產……于是制作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又成級數上升。
藤甲面具就不存在這些問題。
它基本不需要考慮口鼻通風,因為它本身就很通風。
如果說要考慮的話,就是口鼻這一塊不要編得那么密。
然后眼部留下兩個大孔用于觀察。
如果還會遮擋視線,自行撬掉幾根藤條將觀察孔開大一些就可以了。
于是面具也可以制式批量生產,既是如此那為什么不用?
這樣一來,這藤甲幾乎是將所有要害部位都護住。
短期制出的藤甲防劍槍或許不足,但防箭矢還是綽綽有余。
這時沈兵才明白為什么《三國演義》里將藤甲兵稱為“刀槍不入”。
其實沒有任何一種盔甲刀槍不入,藤甲也不例外。
問題是它可以用更小的重量盡可能多的防住身體各個部位,幾乎沒有弱點,于是在與有明顯破綻比如無面部防具的敵人對陣時就有很大的優勢。
當然,這些只是設計。
具體還要等藤條浸曬過一、兩個周期后制出來再看看情況。